本量利分析方法在高校成本核算中的应用(3)
2017-08-19 05:47
导读:假设某高校办学2007年有关应分摊的固定成本、单位生均教育事业收入、单位生均教育事业支出数据同资料1。 据此计算如下: (1)单位边际贡献=单位教
假设某高校办学2007年有关应分摊的固定成本、单位生均教育事业收入、单位生均教育事业支出数据同资料1。
据此计算如下:
(1)单位边际贡献=单位教育事业收入-单位教育事业支出=7 842(元)
(2)单位边际贡献率=单位边际贡献/单位教育事业收入×100%=35.28%
(3)保本业务量=固定成本总额/单位边际贡献=3 401(名)
(4)保本业务收入=固定成本总额/单位边际贡献率=7 559(万元)
计算结果说明:该高校的保本业务量(在校生规模)为
3 401名,业务收入保本额为7 559万元,只有超过保本点才能获得收益;在保本点上,只能获得边际贡献总额2 667万元,与固定成本总额相等,不盈不亏。为了更形象地表现出保本点,显示数量、成本、利润之间的相互关系,还可利用绘制保本图的方法确定保本点。
绘图方法如下:
一是在图上标出教育事业收入线,该线过原点且呈相应夹角上升,二是在图上标出教育事业固定成本线,即一条通过坐标点(0,2 667)且与横柱平行之线。三是在图上标出招生人数为3 401名,教育事业收入为7 559万元时的坐标点(3 401,7 559),在这个点与坐标点(0,2 667)之间绘制一条线作为教育事业总成本线。通过绘制保本图后,可以看出保本点教育事业收入为7 559万元,与其他方法的计算相同。教育事业收入线和教育事业总成本线相交点即为保本点。
3.预测计划年度目标利润(事业结余)。
资料2:某高校2008年预测招生人数为5 200名学生,业务收入(教育事业总收入)为11 557万元,该校生均教育事业收入包括财政生均拨款、学费收入等为22 225元、变动成本(生均教育事业支出)包括教学成本等为7 479.16万元,把以上数字代入下列公式进行计算: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边际贡献=业务收入-变动成本=40 778 400元
边际贡献率=(边际贡献/业务收入)×l00%=35.28%
安全边际率=(安全边际/业务收入)×100%=34.59%
事业利润率=安全边际率×边际贡献率=12.20%
目标利润=预计招生数额×边际贡献率-固定成本
=14 103 096元
4.制定目标利润下的有关指标。
(1)目标利润下的招生人数。
实现目标利润的招生人数=(固定成本总额 目标利润总额)/单位边际贡献=5 200(人)
(2)确定目标利润的生均教育支出。
实现目标利润的生均教育支出=生均教育事业收入-(固定成本总额 目标利润总额)/招生人数=14 383(元)
(3)实现目标利润的固定成本总额。
实现目标利润的固定成本总额=预计招生数×(生均教育事业收入-预计生均教育事业支出)-目标利润=2 667(万元)
另外,本量利分析的规律是:在业务收入不变的条件下,保本点的高低受总成本的影响。即保本点的高低取决于固定成本和单位变动成本的高低。固定成本越高或单位变动成本越高,保本点也越高,实现的盈余越少;固定成本越低或变动成本越低,保本点越低,实现的盈余越多。通过保本点和目标利润的确定,得出量、本、利之间的内在联系,即高校若要增加业务收支结余,提高经济效益,应把工作重点放在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增加业务工作量、增加业务收入和降低成本方面。
(四)本量利分析的意义
1.高校要增强竞争实力,为学生提供优质高效低耗的教学服务,提高业务水平,加大力度进行内涵建设。
2.高校应严格控制办学固定费用,减少非教学性开支,要充分考虑成本、业务量、利润三者之间的关系,只有当该项目投资能给高校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大于预期的成本消耗的投资,高校才可以采用和执行。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3.要严格执行高校财务会计制度和国家规定的各项财务
规章制度,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建立健全总会计师负责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