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信息社会对公共组织带来什么样的挑战?(3)

2017-08-22 05:45
导读:(一)技术途径:降低信息成本 公共组织应对信息不对称的技术性途径有三种,一是减少信息量,二是降低信息转移的成本;三是提高信息处理能力。首先,

  
  (一)技术途径:降低信息成本
  公共组织应对信息不对称的技术性途径有三种,一是减少信息量,二是降低信息转移的成本;三是提高信息处理能力。首先,要想降低处理信息的成本,最通常的方法就是减少信息量。而对于公共组织而言,就是减少自身的职能,将更多的事务交由社会或企业处理。其次,降低信息转移成本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对公共组织的影响主要是电子政府的出现,电子政府决策之前的调查研究、发现问题以及确定问题的症结所在等都可以通过网络轻松地进行,这有利于公共组织决策科学化。最后,信息处理能力“取决于观察单元的信息加工能力、信息加工技术以及信息加工活动的努力水平”。[16](99)其中的信息加工能力与公共组织的吸收能力和转化能力有关。[17](89)“吸收能力”指已有的相关知识赋予公共组织认识新信息的价值以及将其吸收、转化的能力。因此,吸收能力是现有知识结构(已有知识存量)的一个函数。吸收能力讨论的是信息跨越空间的转移,而转化能力则是指信息跨越时间的转移。影响转化的因素包括信息的默会性程度、复杂程度以及系统程度等。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对于公共组织的要求,就是要构建学习型组织。
  
  (二)制度性途径:公共组织的委托代理关系
  委托代理理论的主题是研究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具有理性经济人特征的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即怎样提供一个激励合同,以使代理人透露出有利于委托人的信息,从而降低代理成本。现在看来,重复博弈一般会减少信息不对称,而重复博弈的结果往往以制度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减少信息不对称。公共组织是一个典型的代理组织,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制度设计来克服信息不对称。 从信息的角度看,新制度经济学所强调的制度,其基础功能就是有效的传递信息,尤其是关于产权的信息。[18](23)通过有效地传递信息,“制度可以降低社会交换的信息成本——这是较为狭窄地专注于经济过程的制度经济学家所称的‘交易成本’。”[19](188-189)这样,通过判断环境的多变性以及信息成本的大小,就可以设计出有效的制度。最优的制度是能够在既定的环境与信息成本条件下,有效地配置决策权,从而形成一定的信息流结构的制度。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在这样的视角下,制度变迁就与信息成本密切相关,随着信息成本的变化而进行。甚至有的学者认为,信息成本的变化是制度变迁的根本原因。[20](72)制度变迁的含义就是新的制度能够更好地传递信息,更准确地传递正确的信息,减少公共组织中的信息不对称,从而降低社会交易成本和监督成本。“一个更好的制度就是一个能够优化处理信息的制度;一个制度的变迁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建立优化处理信息制度的过程。也就是说,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对制度变迁的启发就在于,要从如何使不完全信息变得更加完全的角度来考察制度变迁的内在动机。”[21](53)因此,通过制度变迁,可以降低决策时的信息成本。
  
  (三)文化性途径:意识形态的功用
  由于信息不对称在公共组织中的广泛存在,委托人既无法为其代理人制定出巨细倍致的、严格意义上的羁束性行为规范,也无法制定出一套严密的、高灵敏度的奖惩制,应对信息不对称的制度性途径有时会失败。这时,就需要通过文化性途径应对信息不对称。从本质上说,意识形态是一种行为方式,这种方式通过提供给人们一种世界观而使行为决策更为经济。本文主要探讨与克服搭便车、偷懒相联系的虔诚和降低信息转移成本的团队精神。
  按照古典经济学关于人的行为假设,人都是理性经济人,在行动时严格按照成本收益原则行事,追求自身效益的最大化。这种自身效益既包括物质方面的,也包括精神方面的。在林毅夫看来,这种精神主要是虔诚。当一个革命者为其事业牺牲生命时,他就是在消费虔诚,从而获得某种满足。[22](66)当一个人消费虔诚时,个人利益的最大化是通过利他实现的。“自利这一人的生物本性像一根带子束缚着人的行为,使人的行为不可能完全摆脱他的束缚而达到利他主义的完美境界。但这根带子很长,因而使人的社会本性有很大的活动余地,在最终要服从生物学法则的基础上,‘反抗自利的复制基因的暴政’,在很大程度上实现利他主义的真正人化。”[23](257)因此,当一个人消费虔诚时,他可能更少地选择搭便车和偷懒。
上一篇:事业单位的理事会制度创新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