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网络组织与混合组织比较及其方法论意义(2)
2017-08-23 05:49
导读:首先,威廉姆森的混合结构基本上是企业与市场之间带有中性特征的治理结构安排。因为,尽管它兼有企业与市场两者的优势,但是它的激励优势不如市场
首先,威廉姆森的混合结构基本上是企业与市场之间带有中性特征的治理结构安排。因为,尽管它兼有企业与市场两者的优势,但是它的激励优势不如市场强烈,合作优势也不如企业强烈,是一种带有不稳定特征的组织状态。在长期,它或者滑向市场,或者滑向企业。而网络化则是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通过资源共享实现长期共同发展的组织安排。它是一种独立的、而非混合的组织状态。
其次,网络化中的合作不同于威廉姆森混合结构中的合作。网络化中的合作不仅仅是不同要素所有者之间的不完全合约,它更像是一种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着眼于未来收益的开放性合约,对长期利益的追求使得合作各方抛弃了短期的机会主义行为。网络化中的合作产生的地区优势、产业能力等优势是无法用不完全合约来解释的。
再次,威廉姆森认为混合结构在解决外部干扰时的适应性不如科层制,因为他认为企业内部的雇佣合约比混合结构更具有不完全性,企业能以更小的成本实现事后的协调。但是网络化的组织安排是基于互惠和信任关系建立起来的,它的开放特征使这种合约安排具有更大的不完全性,这使得它不仅能以较低的成本实现事后的抗干扰,而且开放合约具有的资源共享特征使它远远超出了混合结构所具有的优势。
值得注意的是,网络组织文献集中关注的原理之一是,网络组织是否体现为市场组织与层级组织之间的一种中间组织形式。虽然沿着垂直一体化和产品差异化轴线观察,网络正好处于市场与层级之间,但是,大量研究所提供的证据认为,市场与层级并没有将网络置于同一范畴。最引人注目的争论焦点在于情感、忠诚和信用等问题上,而在这些方面,与网络相比,市场与层级要更为类似一些。层级组织通过把它们所需要的资产实行垂直一体化,避免了由于阻滞行为和机会主义所带来的信用和风险问题。市场则通常假设存在着策略性的歪曲表达,交易是随机进行的,也就是说不存在重复交易,因而谈判也是便宜的、随机的,当然声誉就不会受到重视。在网络组织中却不是这样,无形资产和专门技能的迅速运用提供了关键的价值源,声誉、承诺和信用成为最基本的组织因素。这样,也就引出了我们下面所要分析的问题。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三、 网络理论与企业理论在基本假设上的差别
与企业理论相比,网络经济理论则将社会经济活动放到了更加现实和更为广阔的背景下进行分析。它探讨了导致企业间相互联系的网络安排及其演进的各种要素,把分析的重点从原先的注重对企业活动边界的界定、企业与市场相互之间的最佳组合以及对企业内部科层组织形式的选择等,转向了对企业内部或外部能够诱导和实际存在的各种各样交互作用的网络关系及其构造的研究上,提出了无论是在市场之中,还是在企业内部,市场原则和组织原则都是共同存在的,也就是说,市场和企业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相互联结、相互渗透的。这种相互联结和相互渗透,最终导致了企业间复杂易变的网络结构和丰富多样的制度安排。这样,网络经济理论就是将原有企业理论的企业和市场的二层次制度分析框架提升为市场、网络和企业三层次的全新制度分析框架。用里坎德·兰逊的话讲,就是实现了“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相互之间的“握手”。
网络理论在现代经济学上的应用引起了本体论和经济学方法论上的挑战。威廉姆森认为,19世纪以来的西方
企业管理制度是一种等级制的管理体系,其原子型竞争同垂直合并的混合形式所建立的市场和等级制组织是资本主义企业的普遍形态。而构成网络理论方法论基础的一个基本假定是“自愿捐助”主义,这一认识与制度论者的看法正好相反。通过对北美、西欧和日本网络经济运行的研究,发现网络形式已成为当代企业生产管理的基本制度形式,它为经理层提供了面对新的挑战所需要的灵活有效的管理制度。网络理论认为,上面提到的每一种挑战都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求得解决。如企业交易中存在的的最终由个人承载的人际道德风险和多元情感,即可通过企业之间的关系网络而加以解决。而对本体论上的挑战,由市场和公司组织结构构成的统治结构只能是暂时的,因而可以通过将不稳定的网络变成长期稳固的网络结构实现对个人行为的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