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食品安全危机中的消费者心理引导

2017-09-02 03:19
导读:管理论文毕业论文,食品安全危机中的消费者心理引导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大量范文样本:毕业 食品安全成为重要的经济与社会问题
毕业

食品安全成为重要的经济与社会问题

最近连续发生的传染病如SARS、禽流感等,都向人们提出了食品安全这1重大问题。该问题之所以重要,主要有如下原因:
食品安全具有特殊重要性
食品是人们消费最为普遍、日常消费量最大、与千家万户联系最为紧密的特殊商品,也是非常容易受到流行病侵袭的商品。食品安全发生问题,不仅给国家和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时甚至引发社会动乱。
现代社会中食品安全问题的易发生性
现代社会的高流动性、人际交往的频繁性、交通的便利性,1方面促进了经济发展,另1方面为流行病的快速繁衍、传播提供了温床,甚至导致不同种类的病毒汇集在1起产生人类从未接触过、短时间内亦无法扑灭的变异性病毒,给人类食品安全带来严重危害。现代生命科学、生物技术的高速发展,也可能因为导致新的生物品种、病毒品种的产生而带来不可预测的食品安全隐患。这些都使得现代社会中发生食品安全危机的可能性要超过以往的任何社会。
食品在中国社会生活中的特殊地位
中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而“食”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是1种被广泛认可、并得到广泛实行的社会性行为,具有特殊的社会重要性。饮食业在中国因而也成为普及面最广而且长盛不衰的行业,拥有巨大的消费群。因此,如果食品安全发生了问题,必然成为中国社会爆发非常猛烈、涉及面非常广泛的问题,影响到千百万人的生活。

食品安全危机中消费者心理

鉴于食品安全的重要性,我们应该认真研究消费者在食品安全危机发生时的心理状态,以有针对性地作好疏通、引导的工作,以维持市场和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在食品危机突然来临时,消费者1般会呈现如下几种心理:
恐慌心理


食品是直接与消费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相联系的商品,因此食品安全危机比其他商品的安全问题给消费者带来的惊恐要大得多。此时人们迅速拒绝购买有安全隐患的食品,利用各种渠道不间断传播关于食品安全方面的信息,有时还容易产生对食品安全的过敏化和扩大化反应,不仅拒绝消费带有安全隐患的食品,而且连带性地拒绝消费其他食品,造成食品市场的跌宕起伏乃至全面萧条。此外,不少消费者还会产生过度防备的心理,其最大特征便是大量购买、囤积食品,造成食品供应全面紧张,严重时甚至造成食品市场崩溃;而当商品危机迅速过去后,那些囤积起来的大量食品又给消费者个人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给社会财富造成巨大浪费。
逃避心理
这是消费者在认为自己无力改变现状时产生的1种消极退让的心理,其行为特征是在发生食品安全危机时尽量远离带有安全隐患的食品和人群,采取极端自我保护措施,有时不愿意配合政府和有关部门为缓解食品安全危机所作的努力,对他人在食品安全危机中遭受的伤害表现也比较冷漠。
悲观心理
这是行为主体丧失信心的心理表现。持这类心理的消费者为缓解自己由于悲观而产生的过高心理压力,可能采取违规性消费行为,比如继续消费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食品。由于缺乏对自己主观判断的信心,他们往往容易为市场流行的意见左右,是食品安全危机中危险性、有害性消费行为的高发人群之1。
逆反心理
这些消费者往往对政府、医疗界、媒体持怀疑和不信任的态度,所采取的行为则与这些机构倡导的行为刚好相反。1般来看,逆反心理的产生与个体所受的挫折经历较少或者心理在过去受到压抑有关,有些则与消费者过去长期形成的对传媒的怀疑态度和刻板印象相联系。
破坏心理
严格说这是1种反社会心理。1般只发生在极少数对社会现状不满乃至怨恨的消费者身上,但是其破坏性极大。在发生食品安全危机时,这类消费者内心不仅不感到恐惧,甚至还感到高兴。他们往往通过传播谣言,故意夸大或者缩小食品安全方面的危害;有些甚至进行违法性消费活动,比如向他人推荐已经携带病毒的动物食品。他们的行动极易造成人心浮动和市场混乱,严重的还可导致社会经济危机。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食品安全危机中消费者心理机制

社会网与大众心理感染
社会网是社会成员相互交往而形成的人际交往网络,是大众心理相互感染的重要工具。现代社会中人们社会流动的空前增多,以及交通和信息技术如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消费者能够快速建立和扩大自己的社会网,这些都使得消费者通过社会网全天候、全地域向社会各个阶层迅速传播食品安全方面的信息成为可能。错综复杂、跨地域、跨社会阶层的社会网在发生食品安全危机时很容易成为大众心理紊乱、失常的催化剂和放大器,应该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

[NextPage]

社会文化取向与从众心理
中国社会是1个以集体主义价值观为取向的典型的东方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1个人与他人在心理、行为上保持1致受到公众舆论的肯定,而个人也只有在与他人的行为保持1致时才能够获得长久的心理安全感。这种文化的长期熏陶使得消费者普遍具有产生从众行为的心理基础,人们对事物的价值判断往往趋于1致,产生了所谓“大概率价值观”现象。在发生食品危机时,由于信息的混杂和失真,人们缺少正确进行判断的必要信息条件,发生从众性消费行为的可能性更大。SARS发生期间,1些地方在食品供应仍然非常充裕的情况下发生抢购食品的行为,其根本原因是消费者的从众心理。应该注意的是从众心理有1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在食品危机中,如果对消费者从众心理引导不力,它有可能最终发展为“服从”行为,导致消费者无条件服从某些消极、负面的心理,形成逆向运作的巨大社会合力,猛烈冲击食品市场乃至整个社会秩序。
集体无意识与非理性心理及行为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虽然每个个体都具有理智,但是当人们采取集合行动时,却可能发生非理性、“无意识”的集体性越轨行为。食品危机期间消费者发生集体无意识的条件包括两个方面。1是流言和谣言。2是社会信任机制的缺乏。传统社会中由于人们社会流动较少,容易做到相互熟悉,形成了社会信任程度较高的所谓“熟人社会”。与此不同的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是高流动性带来的“匿名性”。人们每天都在与大量陌生人进行社会交往,人与人之间进行的是1次性博弈,其行动逻辑是追求陌生环境下的自我保护和短期利益最大化,社会信任机制难以建立。我国社会经过多年改革开放,社会流动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城市中的“陌生人”社会已经基本形成。因此在发生食品安全危机期间,消费者很容易发生集体非理性行为,使相当部分社会成员无意中卷入冲击市场、冲击社会的活动中,造成比个体层次的非理性行为严重得多的破坏。

中国大学排名



食品危机中消费者心理引导

鉴于消费者心理在食品安全危机期间的特殊重要性,我们应该积极探讨引导消费者心理的有效方法。
调整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食品危机期间消费者心理本质上源于食品危机事件。因此,从宏观来看,要根本缓解消费者的不健康心理,必须最大限度减少食品危机的发生。这就需要重新考虑我国的国家发展战略,坚持处理好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重新思考农业工业化的内涵和后果。政府还应该建立健全全国范围内的食品安全监测、预警体系和动植物疾病防治体系,在WTO框架下完善对农业的政策性补贴,保护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为稳定消费者心理奠定必要的物质基础。
从微观方面看,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加强政府对消费者的引导
中国社会目前仍然是政府主导型的社会,政府在自然和社会灾害救助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是任何其他社会组织替代不了的。在发生食品安全危机时,政府应该利用自己的权威地位加强对消费者的积极引导,为消费者提供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帮助,并显示战胜食品安全危机的决心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为消费者心理的稳定创造基本条件。
完善政府公共信息发布、管理制度
如实、及时地公布食品危机中的相关信息不仅是对消费者知情权的尊重,更重要的是能帮助消费者在混乱的形势面前消除各种虚假信息的干扰,协作政府作好抗击食品安全危机的工作。心理学的研究还表明,政府在危机期间向人们公布“双面信息”即正面和负面信息,能增加民众的信心;相反,如果仅仅公布正面信息,反而容易引起民众的猜疑,为流言和谣言的传播流下空间。政府信息越透明,越有利于消费者保持心理稳定,这已经为SARS期间的实践所证明。
建立消费者食品安全教育项目
在现代社会食品危机发生的高风险的严峻形势面前,该项目已经在许多发达国家比如美国、日本得以建立,其主要功能是定期公布国际国内食品安全信息,辅导消费者规避食品安全隐患,并提供消费者相互交流食品安全知识的平台。我国食品安全方面的隐患高于发达国家,更应该加快消费者食品安全教育项目的建设。考虑到该项目是1个对国家、对企业、对消费者都有利的项目,其资金可以由政府、企业、消费者3方共同分担,而且可以由政府与非政府组织(NGO)合作进行管理。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利用集体力量对消费者进行心理辅导
食品安全危机中消费者心理不健康的相对普遍性决定了对消费者进行心理辅导的必要性。而广大消费者居住的分散性、心理特点的差异性,又决定了这种心理辅导必须充分发挥我国已经拥有群众工作的优良传统和成熟工作方法的优势,积极运用社区和群团的力量,以贴近不同消费者的需求,有针对性而且高效、及时地开展心理辅导工作,保持消费者的心理稳定。

 

参考资料:
1.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0,第11版
2.时蓉华,社会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上一篇:“中美关系展望”学术研讨会综述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