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媒介功能之三:加强青年与社会之间的和谐
目前的教育模式没有能够使青年在学习期间就很好地了解和融入社会。学生在课堂上、书本中和有限的社会实践中所学的社会知识与现实还有相当的距离,因此,就必然存在着青年与社会的和谐的问题。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青年与社会的和谐首先是个人意志与社会理念的和谐。青年人看待社会的依据只能是主观态度和个人经历。他们所学知识往往是相对抽象的,虽然与实际有联系,但毕竟与实际还有相当的距离。因此青年人的主观意志一般表现为具有理想主义的色彩。这种理想主义一旦被社会现实所否定,往往会导致他们过激的反应。青年人走进社会以后必然会日益地走向成熟,但在主观上会经历一个痛苦的调整期,这种调整需要有一个较长的过程。这一过程会直接地表现为青年与社会的摩擦,给社会的和谐带来影响。因此,共青团应该成为青年与社会之间磨合的媒介,使青年更快更顺利地融入社会。青年人的不成熟源于经历的缺乏和活动空间的有限性,因此,共青团在从理论上给予青年帮助的同时,应该更多地组织和推动青年的社会实践,使他们能够开阔视野,更全面、更客观地了解社会。共青团在组织活动时,可以根据青年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设计、组织活动,使青年通过实践活动,在服务社会中反省自我,调整自我,使个体意志与社会理念不断地走向和谐统一。
青年与社会的和谐,最核心的是青年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和谐,这需要青年经历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共青团应当帮助青年在以下几个方面重点实现社会化目标。一是政治社会化。随着中国改革的深入和对外开放的扩展,当代青年爱国主义、参与民主政治生活的愿望将更为强烈,但青年的激情还需要引导。因此,共青团更多地组织青年参与到团组织的工作和社会活动中来,举行形式多样的国情分析、形势教育以及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以推进青年政治社会化的进程。二是职业技能社会化。社会的发展要求青年在职业发展中更自觉地谋求拥有更多更高的职业技能,以适应国际竞争和职业结构、产业结构的变动需要。因此共青团应当更多地参与到青年人职业培训和拓展的事业中去,从而使青年的职业技能能够顺应时代竞争的需要。三是行为社会化。共青团要引导青年更加注重个人与环境、个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使青年更关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统一。四是心理素质社会化。青年的人格修养、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必须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逐步地提高。同时要引导青年在参与社区建设、社会活动乃至国际交往上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青年与社会的和谐,最根本的途径是同人民紧密结合,与实践紧密结合。历史反复证明,中国青年之所以能够在党的指引下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建立卓越功勋,就是因为中国青年始终走着一条与实践相结合,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正确道路。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前进的真正动力,青年只有与人民紧密结合,才能真正地认识社会,融入社会。
媒介功能之四:推动青年由和谐社会建设的客体向主体的转化
就社会而言,人既是主体,又是客体,是主体性和客体性的统一,青年人也不例外。青年的客体性突出表现为依赖性和被动性,青年人往往更多地被当作受教育者、被关心和照顾的对象;主体性则突出的表现为责任感、创造性和奉献精神。青年的成长过程,客观上就是一个主体性不断强化的过程。但是,青年要强化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主体性,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主力军,还需要更多的引导和支持。因此,如何有效地培养和强化青年人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主体性,是共青团在建设和谐社会中所面临的最为核心的使命。
首先,共青团要帮助青年强化主人翁意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是增强青年主体性的首要环节。保姆式的家庭教育、灌输式的学校教育以及经验主导的社会工作环境,都严重阻碍了青年主人翁意识的发展,形成了青年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欠缺。要改变这样的状况需要时间和更多社会力量的共同努力,但是共青团可以通过自身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来抵消这些不良的影响。一是从理论上对青年进行主人翁意识的教育,使更多的青年把责任感和使命感纳入自己的价值观。引导广大青年自觉把个人的命运同祖国和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的理想追求同社会进步联系在一起,从而为成为和谐社会的创造主体打下牢固的思想和心理基础。二是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培养青年的主人翁意识。共青团应更多地组织民间自治式的青年实践活动,让青年自己策划自己,自己教育自己,通过亲身的服务社会的实践,来产生实践主体的体验,从而增强青年自身成为主体的信心和追求。三是共青团要把自身的影响更好地渗透到青年工作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青年主体性成长的社会大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