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中国_政治毕业论文

2013-05-15 20:29
导读:政治论文毕业论文,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中国_政治毕业论文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大量范文样本: 【内容提要】作为马克思主义的载体——马克思主义经

【内容提要】作为马克思主义的载体——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传入中国已有百年历史。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始终重视并推进着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出版和传播,无论是在革命年代还是在建设时期,都始终不渝地坚持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在党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活动中,回顾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中国出版和传播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 键 词】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出版和传播

【正 文】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载体——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传入中国已有百年历史。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始终重视并推进着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出版和传播。为了更清楚地展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中国的出版发行脉络,本文分阶段概述。

    一、20世纪初至中国共产党成立期间马克思主义思想及经典著作的出版和传播

    1. 最初提到马克思名字和思想片断的是梁启超、朱执信等人
    中国人在自己的著述和译著中最初提到马克思名字和思想片断的是梁启超、朱执信等人。1902年9月,梁启超在《新民丛报》第18号上发表的《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学说》一文中,对马克思作了简要介绍:“麦喀士(即马克思)日耳曼人,社会主义之泰斗也”。“今日之德国,有最占势力之二大思想,一曰麦喀士之社会主义……”。此后他在著述中多次谈到马克思及其观点。1905年11月,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第2号刊载了朱执信撰写的《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其中《马尔克》(即马克思)一节,第一次比较详细地叙述了马克思的生平活动,并介绍了《共产党宣言》的要点。这是中国人第一次介绍《共产党宣言》,并直接翻译它的部分内容。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辛亥革命以后,在国内的出版物中译介马克思及其原著的内容开始增多。1912年5-7月,在上海出版的中国社会党绍兴支部的刊物《新世界》第2期,刊登了朱执信译述《社会主义大家马儿克(即马克思)之学说》,文中简要地介绍了《共产党宣言》的十项纲领,还有一节介绍“资本论之概略”。1911年天津出版了《唯新人物考》一书,书中有“马格斯”(即马克思)简介。
    2. 十月革命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之前,中国的思想界流传着五花八门的学说流派。马克思的社会主义也是作为国外的一种学说流派传入中国,影响不大。十月革命胜利的第三天,上海的《民国日报》用较长篇幅报道了十月革命的消息,其中提到列宁及其几项主张;1917年12月28日,我国华南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者杨匏安在《广东中华新报》发表了《李宁胜利之原因》一文,介绍了列宁的一些思想观点;1918年3月起,《东方》杂志、《劳动》月刊、《晨报》副刊等,都相继介绍了列宁的生平事业。此后,介绍马克思主义观点的文章日益增多。
    在十月革命的鼓舞下,以李大钊为代表的一批先进分子,很快接受并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革命思想。1917年冬,李大钊受聘任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之后,把图书馆变成学习和研讨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场所。此后他发起组织了“马尔格士学说研究会”。它是秘密组织,对外以研究马尔萨斯人口论作掩护,把马克思译成与“马尔萨斯”相似的“马尔格士”。
    3. 五四运动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共的建立做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1919年4月6日,即在五四运动的前夕,李大钊和陈独秀主办的《每周评论》第16号在“名著介绍”栏里,发表了《共产党宣言》第二章“无产者和共产党人”的最后几段译文,并全文译出无产阶级变革社会的十项纲领。
    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猛烈冲击几千年来束缚人们思想的封建主义的陈腐观念,加速了中国人民的觉醒。1919年5月以后,在李大钊主持下,《晨报》副刊的“马克思研究”专栏发表了较多的介绍马克思主义的著译和马克思原著译文。5月5日,为了纪念马克思101年诞辰,译载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日本河上肇著,渊泉译)一文。同年5月9日起至6月1日“马克思研究”专栏又连载了马克思的重要著作《雇佣劳动与资本》的全译文,标题译为《劳动与资本》。《晨报》在当时是影响较广、发行量较大的报纸。
    《新青年》杂志,经过五四运动,逐渐变成了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阵地。李大钊为了引起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注意,把他主编的第6卷第5、6号编成“马克思主义专号”。李大钊写了著名长篇论文《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作了比较系统、详细的介绍。
    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北京《国民》杂志、上海《时事新报》副刊等重要报刊先后发表了较多的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和马列原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在群众中扩大,一些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组织、报刊在全国各地纷纷出现。这些社团和出版物,虽然思想倾向不同,但都或多或少介绍和宣传过马克思主义思想。
    1919年7月毛泽东在湖南长沙创办《湘江评论》,并于1920年创办“文化书社”和“俄罗斯研究会”;周恩来于1919年在天津组织“觉悟社”,出版《觉悟》杂志;瞿秋白在北京创办《新社会》旬刊等等。据不完全统计,仅在1919年下半年,全国各地新创办的、具有宣传马克思主义倾向的报刊达200多种。这些活动极大地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提高了群众的思想觉悟,同时也为共产党组织的建立,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4. 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使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中国传播成为历史的需要
    从1920年下半年起,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人先后在上海、北京、湖南等地建立了早期共产党组织。为了进一步扩大马列主义的影响,他们还创办了革命刊物。例如,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不久,就创办了《共产党》月刊。《共产党》月刊在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同时,还介绍有关共产党的
上一篇:浅议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_政治毕业论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