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诚然,柳宗元是信奉佛教的,这有大量的文献资料特别是他自己的诗文、文章可加以佐证。柳宗元自幼好佛,求佛有三十余年,并且颇得其中三昧。例如,在柳州他重建大云寺,一方面是发现“越人信祥而易杀,傲化而俪仁”,他希望通过佛来感化当地人,他在(<柳州复大云寺记》就提到“唯浮图事神而语大,可因而入焉,有以佐教化”;另一方面,这也是柳宗元自身信仰佛教,希望倡大佛教的结果。在上,柳宗元认为佛教有助于教化,有以“佐世”。首先,柳宗元认为,讲仁爱,佛教也讲仁爱;其次,柳宗元认为佛教也讲孝道,这跟儒家思想也是一致的。他认为佛教中这些内容,有益于统治。再就是柳宗元尊崇佛教,还因为他认为佛教的主张(超脱的人生观)在修养方面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所以我们认为柳宗元自始自终把佛当作是儒家的有益补充,是为了“有以佐教化”。因此,柳宗元用开放性的胸怀来对待“浮图”,而不是真正要全身心地投入到佛教之中。
柳宗元认为儒、释并非人们所想像那样截然不同,它们之间存在着共同点,能够互相辅助。他在送僧浩初序》中说:“浮图诚有不可斥者,往往与易论语合。诚乐之,其于性情爽然,不与异道。”并且认为韩愈仅看到了佛教行迹的表面现象而没有看到佛教的本质,即“吾之所取者与易论语合,虽圣人复生不可得而斥也。退之所罪者其迹也。日兀而缁,无夫妇父子,不为耕农蚕桑而活乎人。若是,虽吾亦不乐也。退之忿其外而遗其中,是知石而不知韫玉也。吾之所以嗜浮图之言以此。”除此之外,柳宗元认为佛教也讲求孝道,“余观世之为释者,或不知其道,则去孝以为达,遗情以贵虚。今元浩衣粗而食菲,病心而墨貌,以其先人之葬未返其土,无族属以移其哀,行求仁者,以冀终其心。勤而为逸,远而为近,斯盖释之知道者欤!释之书有大报恩十篇,成言由孝而极其业。世之荡诞慢者,虽为其道而好违其书;于元浩师,吾见其不违且与儒合也”在性善论上,柳宗元认为儒与释也是相同的。正是因为佛教也提倡性善论,才有了禅宗所说的人性即佛性,人人皆可成佛之说。
柳宗元的“统合儒释”思想不但对中唐时期儒学的复兴起了积极作用,对后世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特别是宋明家从“统合儒释”出发,提出了“援佛入儒”的阳号。朱熹则从佛教的禁欲观中出发,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宋明理学家通过将儒家学说与佛教教义相结合,使儒学获得了进一步发展的契机,因此,“援佛入儒”可看作是“统合儒释”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与升华。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三“遂人之性”和“民自利”的色彩
柳宗元从复兴儒学出发,不但提出了“统合儒释”的思想,还主张对道家思想进行有机整合。对于道家,柳宗元认为:“余观,亦孔氏之异流也,不得以相抗。其实质就是认为道家学说是儒家学说的别枝,是儒家学说的另一种发展。不但如此,柳宗元本着兼收并蓄的原则,主张对各种学说部采取“通而同之,搜择融液,与道大适,成伸其所长而黜其奇袤”的方法,吸取其中的合理因素为儒家所用,达到“皆有以佐世”的目的。
根据道家顺应自然的主张,柳宗元提出了“遂人之性”的思想。这种思想的核心就是要求为政者不应干扰人民的正常生产、生活,让百姓自由的发展,顺应百姓的性情和习俗,实行自然而然的“养民”之术。基于“遂人之性”的思想,柳宗元写就了种树郭橐驼传>)一文。在文中,柳宗元描写了一位名叫郭橐驼的种树人,他种的树不但能成活,而且枝叶繁茂、果实丰盛,于是有人向他请教种树之道。郭氏种树的方法就是“顺木之天,以致其性”,通过保全树木的“天”与“性”,使树木得以茁壮成长。相反,一些人虽然很勤力地照顾树木,甚至于“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但由于没有“顺木之天”,违反了树木本身的生长规律,最终反而是“虽日爱之,其实害之;虽日忧之,其实仇之”。同时,文中认为种树之道与治民之道相同,也可“移之官理”,成为“养人术”——就是要“顺人之欲,遂人之性”。
其次,柳宗元在“遂人之性”和“无为而治”思想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民自利”的利民原则。这一思想集中表现在了晋问》一文中。晋问》是以柳宗元本人与友人“吴子”(吴武陵)的问答形式展现出来的。文中分析了“利民”与“民自利”的不同。“利民”是统治者根据德治的要求所实行的“仁政”,虽然客观上有利于人民,但其最终日的是为了维护统治者的统治,而不是为了民众的利益。“民自利”则是民众根据自己的需要与情况,不为外物所左右,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谋取自己的利益。
柳宗元借鉴道家学说提出了“遂人之性”与“民自利的思想,可以说是对原来儒家学说民本思想的发展与创新。它突破了儒家强调教化与德行的治人之术,强调顺应人民的天性,使人民不受外界的束缚,自由的发展;它还将“民利”与“民自利”区分开来,在传统的儒家所倡导的“仁政”基础上提出了“民利民自利”的论题,从而为儒家的治国思想开辟了另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