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二是坚持时代特征与实践特征的紧密结合。不同时代有不同主题,时代特征不同,其实践特征也必然不同。只有把时代特征与实践特征紧密结合起来,的理论创新才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只有立足于时代特征,分析此时代条件下的现实,探索此时代条件下的社会发展规律,才能在时代性与实践性的统一中推进理论创新。
三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的紧密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根本原则。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必须要坚持,没有这些基本原理为指导,原本封建落后的旧中国,不可能通过道路的选择,实现独立和富强;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必须和中国实际紧密结合,否则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不可能通过新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睛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定要纠正脱离实际隋况的本本主义。”
三、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是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重要条件
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存在着如何理解它和对待它的争论。其实在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一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本身已经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答案。他们多次强调,马克思主义“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是以僵化的观点和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还是以发展的观点和创新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历来是直接关系到马克思主义能否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首要问题。已经证明,那种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某些具体情况做出的个别论断当成行动的纲领和指南,只能带来消极的影响,它不仅使马克思主义失去其应有的生机与生命力,还将使革命和建设遭遇重大的挫折。历史同样证明,只有冲破对马克思主义教条理解、完全搬用的态度,以发展的观点对待马克思主义,才能获得革命与建设的胜利。列宁在帝国主义统治链条上找到了薄弱环节,使远远落后于英美等发达国家的俄国首先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同样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没有明确阐述过的理论;邓小平没有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的有关论述,从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这一现实出发,重新思考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等一系列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使经历了严重曲折的中国社会主义又获得发展的机遇,取得了改革开放的重大成就。由此可见,以发展的观点和创新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根据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要求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推向前进,才是对待马克恩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
我们谈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创新,不能偏离一个根本原则,那就是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根本前提。我们强调的是对其基本原理坚持的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而不是脱离这一根本前提的盲目“创新”,更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背离。正如邓小平所指,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两个基本原则:一是“老祖宗不能丢”,二是要结合实际“搞清楚”、“讲新话”。这里的“老祖宗不能丢”,指的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不能丢,结合实际“搞清楚”、“讲新话”,指的是必须结合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从不断变化的实践出发,把马克思主义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四、深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是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当代主题
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是当前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一个根本问题。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水平,直接决定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兴衰成败。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曾出现过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严重挫折,中国也经历了近20年“左”倾错误这样沉重的曲折。教训,在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问题缺乏清醒的认识。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时候,只是为社会发展提出了一般指导原则,没有也不可能为各国的具体建设道路提供现成的模式,况且他们设想的社会主义是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基础上建立的,而后来的实践却是社会主义首先在一些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因此,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便成为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实践中必须要解决好的一个重大问题。
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的行动指南,但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各国社会主义具体情况的结合,才能使马克思主义不断获得生机。正如邓小平所强调,必须改变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寻找社会主义答案的倾向,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正是以此为出发点。在深刻总结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经验教训特别是我国20年“左”倾错误的基础上,邓小平深刻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使我们对社会主义有了清醒的认识。
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历史性课题的解决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我们应看到,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新的时代背景下,社会主义面临着不少新问题。一方面资本主义在借鉴了社会主义建设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实施若干改革与调整措施。另一方面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巨变,传统的社会主义观念正出现危机,这种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共存,而其发展程度又呈现明显不平衡的态势,对社会主义建设提出了严峻的问题,它要求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给以科学回答。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后,伴随着改革的纵深发展,我国社会涌现出不少深层矛盾和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为理论创新提供了新的历史契机。面对社会主义发展中不断涌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如何做出理论上的科学回应,以发展的理论来指导不断变化的实践,再以发展的实践促进和推动理论上的探索,实现理论创新,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这其中,深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尤为重要,只有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根本特征和发展趋势不断做出新的理论思考,才能适应时代与实践的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