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网

2013-11-28 01:19
导读:政治论文毕业论文,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网论文模板,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免费提供指导材料:   【 正 文】      马克思主义是由人道主义

  
【 正 文】
      马克思主义是由人道主义演变而来的
  人道主义的发源地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它最初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即民主主义的理论基础。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们用人道主义来反对封建统治和论证民主主义。他们认为,民主主义才是符合人性的,即人道主义的,而封建专制是违反人性、人道主义的。空想社会主义接过了人道主义论据,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中资产阶级统治工人阶级,这种制度也是违反人性、人道主义的,只有社会主义才是符合人性、人道主义的。这种以道德原则来论证社会主义的学说,就是空想社会主义,或曰伦理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也经历过从民主主义转变为空想社会主义的过程。1842年前后,他们在哲学上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但这种唯物主义只限于自然观,在历史观上仍然是唯心主义者,即人道主义者。而在政治上,他们已从民主主义者转变为社会主义者,那时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人道主义已不同于民主主义的人道主义。就马克思来说,他的人道主义不是人的理性异化论,而是人的劳动异化论。马克思虽然以人的劳动代替人的理性作为人的本质,但仍然用人道主义方法来论证社会主义,未摆脱唯心史观,仍然停留在空想社会主义的水平。不过这种观点已突破精神性的理性而过渡到物质性的实践——劳动,这就为他从唯心史观架起了通向唯物史观的桥梁。因此当他和恩格斯发现生产活动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时,唯物史观诞生了,科学社会主义出现了。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也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从人道主义历史观转向唯物主义历史观,从空想社会主义转向科学社会主义的过程。显然,马克思和恩格斯已不再是一般的人道主义者,他们的理论已不再停留在人道主义。他们反对的、抛弃的只是人道主义历史观,而不是处理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的人道主义原则或人道原则。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人道主义最初是针对封建等级制度提出来的,也就是承认任何具体的人都是人,在人格上无高低贵贱之分,都有人的尊严,都是平等的。因此,应该尊重人,尊重人所享有的基本人权,平等待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发表《共产党宣言》以后强调无产阶级斗争、无产阶级革命和专政,揭露和批判资产阶级所宣扬的自由、平等、人权和人道主义的虚伪性和局限性,但他们从来没有抛弃人道原则,决不能说他们是反人道主义者。
      马克思主义史中三次影响深远的人道主义思潮
  马克思和恩格斯逝世后,在马克思主义的队伍中也有人坚持以人道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真正形成思潮并有深远影响的有三次:第一次是由卢卡奇开辟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思潮。卢卡奇对人类社会历史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做了人道主义的阐释,实际上恢复了与唯物史观相反的人道主义历史观。形成了西方马克思主义中影响最大的人道主义思潮。他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人道主义,人类社会历史就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和异化的扬弃的历史。第二次是以赫鲁晓夫为代表的苏联人道主义思潮。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抛弃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理论,高举人道主义旗帜,提出一切为了人,一切为了人的利益的口号,宣扬全人类利益高于一切。这种抽象宣扬全人类利益的人道主义,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的基本理论。但由于赫鲁晓夫的地位,苏联理论界也掀起了一股强大的人道主义思潮,人道主义成了一切理论工作的主流。第三次是20世纪80年代初在中国掀起的人道主义思潮。“文革”结束后,特别是经过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逐渐恢复,在批判“四人帮”罪行和拨乱反正的过程中,人道主义问题作为一个重大理论问题被提了出来。中国理论界认为过去在理论上全盘否定人道主义是错误的,应该拨乱反正。但人道主义在马克思主义中应处于什么地位,或者说,它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怎样,却出现了原则性的分歧。当时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是人道主义,宣扬所谓现代的科学的人道主义,主张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核心和归宿,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人的异化或人的本质的异化和异化的扬弃的过程。另一种不同的观点则认为,对人道主义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全盘肯定,而应有分析地具体对待。马克思主义包括人道主义,但不等于或归结为人道主义。这两种观点在上世纪80年代初进行了针锋相对的争论,争论在1983年纪念马克思逝世100周年时达到高潮,此后分歧仍然存在。这场争论在人道主义史中形成一次重要的理论突破,即在总结历史上对人道主义的理解的基础上,区分了人道主义的两种含义或两个方面:一是作为处理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的人道原则,即人人平等的原则;一是作为历史观的人道主义,即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人的异化和异化的扬弃的历史观。这种区分导致人学学科在中国诞生。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中国的人学在人道主义争论中诞生
  中国传统文化中无疑有丰富的关于人的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也有很多关于人的思想,但在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前一直没有人把人本身作为一门学科的对象来研究,没有从整体上研究人及其规律的人学。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理论界提出了把作为整体的人作为科学对象来研究、建设科学的人学的问题。这可以说是中国人学研究的理论前提。另外,改革开放调动了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理论界日益关注人的各个方面,人的主体性、人的实践、人的才能、人的权利、人的品质、人的个性、人的教育、人的管理、人的使用等,日益成为理论研究的生长点。这些基于人的实践而出现的人的微观的局部的研究呼唤着对人的整体的宏观的综合研究,即人学研究。因此,人道主义争论逐渐平息以来,理论界很多人士都发出了应该建立和建设作为一门学科的人学的呼声,中国的人学由此诞生。

关键字:
    上一篇: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的新发展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