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政治参与中的“群体极化”(1)(2)
2014-01-14 01:32
导读:网络 的广泛性,容易导致网络 政治 群体出现群体极化。网络空间信息的海量性,个人之间信息交换的快速性,导致只有交换而没有信息和思想,群体内部
网络 的广泛性,容易导致网络 政治 群体出现群体极化。网络空间信息的海量性,个人之间信息交换的快速性,导致只有交换而没有信息和思想,群体内部成员之间容易出现从众或者众从现象,无论哪一种现象都是群体极化的表现。拥有一定数量的客观信息是公民理性参与政治的基础和前提。但是网络信息容量无限性和网络信息可操纵性都难以保证公民所获信息的客观性。作为第四媒体的互联网,能使各种信息在瞬间生存、光速传播、实时互动、高度共享,改变了传统媒体信息容量的有限性,使信息资源无限扩大了。在互联网上,任何团体和个人都可以自由传递政治信息,表达自己的政治见解,每天在网上传播的信息不计其数。一些别有用心的组织和个人也就可以出于种种目的在网上制造假新闻,发布假消息,歪曲事实进行宣传,并通过巧妙编辑操纵信息。面对互联网中海量信息的不断轰炸,相当多的民众缺乏驾驭这些信息风暴的能力,甚至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消化这些信息,表面上拥有无数信息,实际上却可能茫然不知所措,致使民众的网络政治参与可能在人云亦云的盲从中失去理性。
三、 “群体极化” 影响 的两面性
对网络政治参与中的群体极化现象所可能产生的 社会 影响要作辨证的 分析 ,即其影响存在正负之分。从正面的情况来说,大量事实表明,“极端未尝不是件好事”。[13]从美国的情况来看,“群体极化让许多重要的价值得以实现,包括公民权运动、反奴隶运动以及两性平权运动。”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当许多不同意见团体彼此辩论时,社会就能听到五花八门的看法,”14] “多数人在多元社会里获益,即使个人量身定制信息或是群聚在团体中,他们还是获益的。”[15]一个信息多元化的社会会让多数人受益。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积极的网络政治群体中的“群体极化”能使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得到增强。在意识形态领域,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各种反马克思主义、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就会去占领。在网络空间同样如此。当前,我国主流网站的时政类论坛都能做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聚集在这些论坛的网络政治群体通过圈内讨论,大多会强化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指导作用。所以,各论坛的版主一定要管理好自己的论坛,不断增强论坛对网民的吸引力,提高论坛的点击率,扩大网络积极政治群体的规模,从而强化主流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
消极的网络政治群体中的“群体极化”则会导致分裂国家、威胁社会稳定的行为出现。消极网络政治群体所奉行的政治文化是反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的。他们利用群体内部的讨论会进一步强化自己消极的政治立场和态度。一旦时机成熟,他们还会把自己的活动延伸到网下,从而导致聚众行为的发生。在网上炒得沸沸扬扬的《九评共产党》,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主要是海外别有用心的人士策划的,他们通过自己网上的《大纪元时报》来污蔑 中国 共产党,还在网上建立退党网站。用所谓的 科学 来推论共产党灭亡的时日,通过邮件、QQ等大肆传播。由于信息传播的快捷性,其组织活动的隐蔽性,政府一般难以发现,即使发现,也很容易错过控制的最佳时机。
总之,网络 时代 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形形色色的利益群体通过网络参与政治生活并实际成为 现代 社会中一个重要政治力量,影响国家政治权力的运作。而利益群体是在特定政治范畴内,基于共同的利益、意志和愿望而采取共同行动的社会组织,其群体交往的范围基本上局限于利益地位相近的社会成员,这种交流无疑使个体的政治社会化带有明显的群体倾向。利益群体基于自身利益出发而形成的政治观念和政治信仰具有一定的偏狭性,在一定条件下,会引发群体突破制度边界寻求额外利益的行为,威胁国家政治的稳定。所以,要辨证的看待网络政治群体的政治参与,采用综合的措施,对网络政治群体的政治参与进行引导和控制,以防范消极网络政治群体中的群体极化。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四、引导网络政治群体,防范群体极化的消极影响
网络政治群体的政治参与,有利于 发展 民主政治,对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但是,从社会治理和控制的角度看,网络政治群体的形成使聚众行为产生的条件降低了很多,并且通过网络内外的聚众行为,网络政治群体向民间组织转化的可能性也增加了。积极采取措施,引导网络政治群体理性参与政治,防范群体极化的消极影响,就成了新时期思想政治 教育 的重要任务之一。
为了积极、有效引导网络政治群体参与政治,必须综合考虑网络的特性、网民的特征以及现阶段网络政治参与的实际情况。网络的隐蔽性和广泛性,决定了引导网络政治群体的主体之一就是网络政治群体自身,即网络政治群体内部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网民参与政治的自主性和来源的多样化,要求引导和控制网络政治群体,应该以攻心为上,即加强主导政治文化的建设;网络政治参与的广泛性,要求引导网络政治群体的主体实行社会化。
1、 网络政治群体内部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
网民通过网络参与政治是建立在个体的自主性、选择性基础之上,是网民的自觉自愿行为。群体内部的成员一般都具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从网民在网上的发言就可窥见一斑。如“得知总理也浏览新华网,倍感亲切和欣慰,所以大家发言一要简练,二要诚恳,三要文明,四要避免错别字。总理看新华网,说明新一代领导班子重视人民的意见,思贤如渴,希望从网上看到真正的 内容 ,看到好的建议。我看我们网民发表意见也应多思考,多调查,多发好帖。也劝个别网友讲点文明,不要在网上对不同意见进行恶意攻击,在网上应实事求是,互相 学习 ,多听不同意见,多讲礼貌待人,多发表有见地的好帖。” [16] 从中不难看出,网民具有较强的自我教育意识和能力。作为网络政治群体的成员,要注意提高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防范群体的盲动和聚众行为,以保证群体的健康发展。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2、加强主导政治文化的建设。
政治文化是影响政治参与的重要因素之一。政治文化是一个 历史 范畴,“是指特定历史时期,在社会上流行的,人们的政治态度、政治信仰、政治感情和政治价值的总称。”[17]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广泛性,当前我国的政治文化呈现多样化发展态势。消极网络政治群体的政治参与在很大程度上说是受西方反马克思主义、非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的思潮影响所致,为此,必须利用网络传播的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等优势来宣传我国的主导政治文化,让绝大多数公民认同主流政治文化,形成共同经验。“大部分公民应该拥有一定程度的共同经验。假若无法分享彼此的经验,一个异质的社会将很难处理社会 问题 ,人和人之间也不容易了解。共同经验,特别是由媒体所塑造的共同经验,提供了某种社会粘性。一个消除这种共同经验的传播体制将带来一连串的问题,也会带来社会的分裂。”[18] 现阶段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所以,主导政治文化应该是反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路线的内容,即应该是以 经济 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让我国人民认同现阶段的主导政治文化,使他们具有共同的政治心理环境,从而在政治文化多样化发展的今天,有效防止“群体极化”所带来的社会分裂。
3、引导网络政治群体的主体应社会化
在网络政治参与勃兴的今天,引导网络政治群体的主体不应该单单是从事公民教育的工作者。针对网络的虚拟性,传统的权威媒体应继续发挥其引导和塑造作用;面对构成复杂、思想多样的网民,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应主动走进网络,承担其引导网民理性参与政治的重任;应对网络政治群体消极聚众行为的发生,论坛版主应积极进行疏通,加强监测。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传统的权威媒体继续发挥其引导作用。在网络时代,传统的权威媒体还是有其固有的优势。尤其是新闻类媒体,可以利用自己的品牌优势,发布客观、真实、全面的信息,为广大网络政治群体参与政治提供方向性的指导,以抵制敌对政治力量制造的政治谣言。同时,网络作为第四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一直在相互影响,相互呼应和促进。互联网在很大程度上扩张了传统媒体的影响力,而传统媒体又能起到将互联网上的情绪凝聚、将流动飘忽的思想精确化的提升作用。
专家、学者应走进网络,与网友交流。由于受多种因素的限制和影响,通过网络参与政治的网民主要是青少年和部分专家学者。青少年对社会有一定的认识,对网络政治参与具有高度的热情,但是他们政治观还不成熟和定型,很容易偏离主导政治文化的方向,迫切需要专家、学者的指导。当前,社会责任感较强的专家、学者已经纷纷走进网络的各大论坛,自觉地充当起引导网民参与政治的角色。部分著名的新闻类论坛,也经常邀请专家、学者做客论坛,与广大的网友交流,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沟通、引导的作用。随着网民人数的增多,网民政治参与热情的高涨,更多的专家、学者应主动走进网络,承担起社会责任。
论坛版主应该具有强烈的责任感。由于当前网络政治群体主要寄居在各大新闻或者时政类论坛,所以要求论坛的版主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对于网民发的帖子一定要认真审查,确保帖子内容的客观、准确,把威胁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帖子毫不留情的予以封杀。审查帖子,这只是版主工作的一部分。版主还要注意观测网民对帖子的反映,一旦发现有非法聚众行为的苗头,要主动进行疏导,必要的时候要向特定的部门上报。
注释:
[1][2][5][6][7][8][10][11][12][13][14][15][18]凯斯.桑斯坦著:《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7、2、2、4、50、48、49、50、48、53、53、53、5页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3][4]尼葛洛庞帝著:《数字化生存》,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第192页-193、205页
[9]刘文富著:《网络政治??网络社会与国家治理》,商务印馆(北京)2002年版,第298页
[16] http://forum.xinhuanet.com,《发展论坛》,2005年3月14日
[17]王玄武主编:《政治观教育通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18页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