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网络政治参与中的“群体极化”(1)

2014-01-14 01:32
导读:政治论文毕业论文,网络政治参与中的“群体极化”(1)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内容 摘要: 网络 所固有的特性使得网民参与 政治 以群体主
内容 摘要: 网络 所固有的特性使得网民参与 政治 以群体主体的形式出现,并且在网络政治参与中表现出“群体极化”现象。群体极化对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具有双重 影响 ,全面评价群体极化的影响,探索造成群体极化的深层原因,是引导网络政治群体理性参与政治的基础。引导网络政治群体参与政治,防范群体极化,必须采取综合的措施。
关键词:网络政治群体   政治参与   群体极化   引导 

政治权利是公民权利的重要内容,公民行使政治权利的途径之一是政治参与。由于文革中政治高于一切的消极影响太深重,所以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热情不高,甚至有一定程度的政治恐惧心理,尤其是对于经历过文革的人群来说。然而自十六大提出加强 中国 特色 社会 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以来,我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逐步加快,激发了广大人民重新参与政治的热情。网络技术的飞速 发展 和个人电脑快速普及无疑又为广大人民参与政治提供了便捷的载体。在今年两会结束之际的答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总理的一席开场白更是增添了广大网民通过网络参与政治的热情。温家宝总理在2005年3月14日答记者招待会一开始就说:“我还要说一下,其实关心两会的是全中国人民。昨天我浏览了一下新华网,他们知道我今天开记者招待会,竟然给我提出了几百个 问题 。我觉得他们对国事的关心,深深感动了我。他们许多建议和意见是值得我和我们政府认真考虑的。” 
可见,网络政治参与已经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重视。然而,由于网络本身所固有的交互性、广泛性等特性,使网民的政治参与表现为参与主体的群体化,即政治参与的主体是以群体形式出现的。以群体主体的形式在网络空间参与政治的主体,被视为网络政治群体。但是,由于网络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和网民个性化要求,各网络政治群体只链接与自己的价值取向、观点、意见等相一致的网站或者网页、论坛等,这样就容易导致群体本身视野狭隘或者强化本身的信念、态度等,从而导致“群体极化”产生。“群体极化”对于积极的网络政治群体来说,是有好处的;但是对于消极的网络政治群体来说,则会威胁国家安全和社会的稳定。所以,正确引导网络政治群体的政治参与,防范“群体极化”就成了新时期公民 教育 的重要任务之一。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一、网络政治群体在网络空间兴起
网络政治群体,是从网络群体活动的中心内容来进行限定的。即该群体的活动以网络为媒介,以政治参与为中心内容。大体上包括两个组成部分,一是部分现实政治群体的网络化,二是基于网络空间的形成而产生的新的网络政治群体,但也是以现实政治群体为依托,是现实政治群体的扩大、反映和变形。
(一) 网络的特性使得网络政治参与的主体以群体形式出现
网络的交互性,传播的快捷性,使兴趣爱好相投或者意识形态相一致的人在虚拟的网络空间,进行超时空的交流或组织活动非常容易,从而使得网络群体成为政治参与的主体之一。随着网络的普及,网民人数的增多,虚拟社区也迅速在网络空间形成,它按照不同的主题将网民进一步细化,主题之一就是时政类,即以论坛或者新闻组的方式把这些网民连接在一起。虽然这是一些没有组织的虚拟群体,成员相互不认识,但他们所具有的唯一共性??同样的热情(或关注三农问题,或关注教育问题,或关注腐败问题等)足以使他们走到一起。由于政治利益的表达和诉求更加自由,在网络空间,原本广为分散的个体,会因共同的兴趣,或对某一特别事务共同关注而迅即发出“群体”的声音,并使他们的声音被政府和政治家听到。如今年两会期间,新华网的网友在发展论坛召开“网民代表大会”,与现实的两会互动。
(二)网络政治群体形成的途径或者载体
当前网络政治群体形成的途径或者载体一般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网站或者虚拟社区的论坛、新闻组、个人网页、专门的政治网站、博客等。当前,影响较大的首推时政类的论坛。网络论坛,也称BBS( 电子 公告牌)。它是按主题设立的,网民可以就自己的兴趣进入不同的主题,从而成为相应的网络群体成员。在时政类论坛里,网民通过发帖或者跟帖表达自己的政治立场和态度,与群体内的成员进行互动。新闻组以网络讨论为主,主要是发邮件进行参加,可以以社会的热点问题为主题,这样的讨论群体实际上也是网络政治群体。个人网页现在也比较流行,因为许多大型网站都提供个人免费空间,供个人建立自己的网页。专门的政治网站主要是传统的新闻媒体建立的,如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等。博客中也存在网络政治群体。博客是继E-mail、BBS、ICQ之后出现的第四种交流方式,是网络 时代 的个人出版形式。博客中也有时政类或者社会关注类主题,在相关的主题下聚集了大批关心政治的网友,在浏览和发表评论的过程中就构成了一个个网络政治群体。人们熟知的网络聊天室,大多是一些职业群体或者情感、游戏群体等,不是政治群体的生长地。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三)积极和消极的网络政治群体在网络空间并存
著名的中文论坛里,大都寄居着比较成熟的网络政治群体。比如新华网的发展论坛、人民网的强国社区、天涯社区的天涯时空、迪凯社区的猫眼看人、中国博客的社会关注等,长期聚集着大量关心国家和政治生活的网民。政治是 经济 的集中表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现代 化建设、建设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都是我国当前最大的政治。所以,网络政治群体多是关注国内国际的重要事件,如三农问题、教育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房价问题、腐败问题、社会热点问题、国际关系问题等。从总的来说,作为政治参与的群体主体,他们大多比较理性,能够全面、深刻地报道、认识和 分析 我国当前的一些社会发展问题。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献计献策,促进了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政治文明建设,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然而,也有一些网站、论坛、个人网页等网络空间里面寄生着一些消极的网络政治群体。因为,在网络空间,网络成员的身份被数字化了,匿名性和虚拟性合二为一,使得网民能以隐性人的身份在网上自由操作,大大减少了政治参与的不安全感,从而很容易摆脱现实社会的规范,放纵自己的行为。一些对现实不满的个人、恐怖组织、极端宗教组织等就可以利用互联网散布政治谣言,进行政治煽动,制造混乱,攻击和诋毁政府。如,网络“港独”群体、网络反共群体等。网络港独群体,就是利用互联网上的一些网页、论坛,鼓吹“港独”,企图策动所谓“香港独立运动”的组织。这些网页有的是拥有独立域名的网站,更多的是挂靠在 台湾 或国外网站的个人网页空间下的中文或 英文 网页,各个组织的网页之间往往还互相提供链接,彼此吹捧。大多数网页附设BBS,主要用以发布一些煽动言论或集会信息。网络反共群体在网络空间的活动也比较猖獗,他们利用QQ、E-mail等方式大量传递污蔑中国共产党的言论,妖魔中国共产党的形象,以动摇人们对党的信心,威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他们大多建有自己的专门网站,并通过多种网络传播途径宣传其网址,以扩大对社会的影响。这些消极的网络政治群体不但在网络空间活动,而且还抓住机会在网下开展分裂国家、反社会的活动,扩大其消极影响。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二、 网络政治参与中的“群体极化”原因揭示
 网络政治参与中的“群体极化”现象是美国当代法 哲学 家、芝加哥大学法学院讲座教授凯斯.桑斯坦在《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一书中最先揭示的。“群体极化的定义极其简单: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议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并且进一步指出:“在网络和新的传播技术的领域里,志同道合的团体会彼此进行沟通讨论,到最后他们的想法和原先一样,只是形式上变得更极端了。”[1]由此可以看出,网络为志同道合者的沟通提供了便利,但是群体内部的讨论并没有避免群体极化,而是强化了群体极化,这主要是缘于网络时代个人信息的量身定制与网络空间信息海量性的悖论。
如果说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介是大众媒体的话,那么网络则是个人化的媒体。在网络面前,每个人可以量身定制自己的信息需要。“随着一般杂志和报纸的重要性逐渐降低,针对个人量身定制的节目越来越蓬勃,不同的群体也将选择不同的节目。”[2]即关心民主政治建设的网民可以只选择有关政治民主方面的内容,访问相关的站点就可以了。正是因为网络本身所固有的优势,让个人真正成了主体,“真正的个人化时代已经来临了。”“信息时代中,大众传媒的覆盖面一方面变得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又变得越来越小。”[3]甚至“在网络上,每个人都可以是一个没有执照的电视台”。[4]网络让量身定制变成了现实,才有了如今网络政治群体中的群体极化。具体来说,群体极化的原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网络政治参与的自主性,使得网络政治群体容易出现群体极化。网络政治群体是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政治立场、政治情感、政治态度、政治理想而形成的,参与什么样的政治群体,网民具有高度的自主性,是由分化而类聚的,所以表现出群体内部同质、群体之间异质的特性,这样极易导致群体认同的现象。“当筛选的力量没有限制时候,人们能够进一步精确地决定,什么是他们想要的,什么是他们不想要的。他们设立了一个能让他们自己选择的传播世界。”[5] 在网络时代“消费者过滤所读所看所听的力量随之越来越强大”。[6]正如《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的作者所说:“毫无疑问,群体极化正发生在网络上。讲到这里,网络对许多人而言,正是极端主义的温床,因为志同道合的人可以在网上轻易且频繁地沟通,但听不到不同的看法。持续暴露于极端的立场中,听取这些人的意见,会让人逐渐相信这个立场。”[7]“新 科技 ,包括网络,让人们更容易听到志同道合的言论,却也让自己更孤立,听不到相反的意见。”[8] “现在的网络上聊天室和论坛不是把持不同政见的各类公民吸引到网上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政治协商,而是把思想、政见、价值观和爱好基本相同的个人吸引到一块加深他们的原有价值观和偏见,而不是挑战和改造原来的价值观和偏见。”[9]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网络的超链接性,使得网络政治群体容易出现群体极化。网络的超链接性表现在各个不同的层次上,首先是各网站之间可以相互链接,其次是相关主题的信息可以相互链接。 理论 上是所有的网站都相互链接,网民可以了解所有的网上信息,然而受个人时间的限制,网民一般只浏览自己感兴趣的网站。而各个不同的网站一般只链接与自己的价值取向、意见相一致的网站,而很少链接和自己意见相左的网站。“就某种程度而言,这种缺乏竞争观点的信息揭露,将无可避免地导致群体极化”。[10]“群体极化是社会影响和论据有限的产物。”[11] “群体极化背后的成因,是因为论据实在是太有限了,而且被扭曲导向特别方向。”[12] 兼听则明,偏听则信。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关于跨世纪国防科技情报发展战略的构想(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