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论邓小平理论体系(1)网(2)

2014-02-05 01:16
导读:第二,邓小平关于建设有 中国 特色 社会 主义 政治 的 理论 。 邓小平关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的主要 内容 ,是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
  第二,邓小平关于建设有 中国 特色 社会 主义 政治 的 理论 。
  邓小平关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的主要 内容 ,是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设。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前提,邓小平明确指出:“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必须始终注意坚持四项基本原则”[23]“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及其他制度,是为了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加快 现代 化建设事业的 发展 ”。[24]
  2、政治体制改革与 经济 体制改革协调论。邓小平指出:“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应该相互依赖,相互配合,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搞不通,因为首先遇到人的障碍”;“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的成果”。[25]
  3、政治体制改革目标论。邓小平指出:“我们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三条:第一、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第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第三,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26]“要继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这是三中全会以来中央坚定不移的基本方针”。[27]
  4、民主与法制统一论。邓小平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民主和法制这两个方面都应该加强,过去我们都不足。要加强民主就要加强法制。没有广泛的民主是不行的,没有健全的法制也是不行的”;我们的民主制度还有不完善的地方,要制定一系列的 法律 、法令和条例,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治是不可分
的。”[28]社会主义民主是民主化与法律化的统一,是民主政治与依法治国的统一。
  5、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要领导有秩序地进行。邓小平指出:“不要党的领导的民主,不要纪律和秩序的民主,决不是社会主义民主。”[29]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第三,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论。
  文化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精神文明相对于物质文明而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一致的。邓小平在1979年就指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 科学 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30]这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针。
  1、“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根本方针。邓小平始终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要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的提供物质基础,精神文明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2、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 教育 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31]思想道德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 问题 。教育科学文化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问题。
  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和目标,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素质。[32]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同时还要继承和发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党的优良传统,吸收和借鉴全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5、思想政治工作,既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有力保证,邓小平指出:“全党要 研究 如何适应新的条件,加强党的思想工作”;要加强民主法制教育、纪律教育和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艰苦创业精神;要切实搞好党风和廉政建设;要靠教育和法律两个手段消除党内和社会上的腐败现象和一切丑恶现象。[33]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六、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的理论、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理论、关于祖国统一的理论、关于外交战略的理论,也都是邓小平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都贯串着辩证唯物主义和 历史 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 方法 论,都是从当代中国国情和 时代 特征出发,都是围绕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即围绕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而展开的,都是保证、有利和服务于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实现的,都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内容。


注释:
   以下引文出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1]第118页; [3]第101页; [4]第252页 [5]第116页; [7]第171、172页;
   [8]第364页; [9]第373页; [10]第370-371页; [11]第64页; [12]第244、284页;
   [13]第116、63页; [15]第2页; [16]第251页; [17] 第9页; [18]第370页;
   [19]第373页; [20]第210页; [21]第3、78页; [22]第202页; [23]第379页;
   [25]第164、176页; [26]第221页; [32]第110页; [33] 第156页。
 以下引文出自《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2]第143页; [6]第312页; [14]第182页; [24]第322页; [27]第359页;
   [28]第146、189、359页;[29]第359页; [30]第208页; [31]第367页。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俄罗斯的军事改革(1)网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