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1.社会和谐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并未离开人类文明发展的大道,而是吸收了人类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的精华,和谐思想就是主要内容之一。
1.1 社会和谐是人类自古以来追求的美好理想
构建和谐社会,过上美好生活,是人类自古以来一直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不同地方、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都曾用各自的语言、用各种方式对这样一种社会理想作出过描述。在我国历史上,有许多思想家把“和合”思想运用于对理想社会的憧憬与设计。早在西周时期史伯就提出了“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观点。儒家强调“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以求人与社会的和谐;道家提出“天人合一”,以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国人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家和万事兴”“政通人和”“和气生财”“情投意和”“邻里和睦”等和谐、和睦、和顺、和平的思想观点,这说明“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关键词。在西方,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提出“和谐最美”,柏拉图提出“公正即和谐”,赫拉克利特提出“对立和谐观”等。从此可以看出一部人类史其实也是一部追求社会和谐的历史。
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直接思想来源的空想社会主义,同样一直在追求有着公平正义、和谐安定的理想社会。早期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托马斯·莫尔和托马斯·康帕内拉,对资本主义矛盾作了深刻的揭露,并在《乌托邦》和《太阳城》等作品中描写了充满和谐的理想社会制度。18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摩莱里在《自然法典》中、马布利在《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等作品中分别勾画了消灭了私有制,实行公有制,人类生来平等,消灭了剥削,人人劳动,各尽所能,各得其所,从根本上消除了恶习和不幸的新社会。他们的理想社会主张被恩格斯称为“直接共产主义的理论”。
19世纪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以空前的高度,对资本主义剥削制度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并对未来的理想社会进行了设计。圣西门认为资本主义并不是顺乎自然的永恒制度,于是他设计了“实业家社会”。在这个社会制度下,人们的合作将代替对抗和竞争,封建主和寄生的资产阶级私有者的经济和政治权力被取消;财产由无产阶级同其他阶级共同占有,生产劳动是有计划、有组织进行的,分配是按照每个人的才能和贡献决定其收入的多少,教育要兼顾受教育者德智能的全面发展,社会运行所依靠的是实业家、学者和艺术家等等。
傅立叶发表《全世界和谐》和《关于四种运动和普遍命运的理论》,提出他的“法朗吉”的理想形式,并详细阐明了他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性。他设计的理想社会叫“新和谐制度”,在这个社会里,消灭私人经营、代之以集体组织生产与消费,工业劳动与农业劳动相结合,城市与农村相结合,脑力与体力劳动相结合,资本主义竞争将为社会和谐的劳动竞赛所代替,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生产所代替。
1825年,欧文在美国印第安纳州进行了名为“新和谐”的共产主义试验。其中,生产资料实行公有制,不再存在占有它的剥削阶级;生产力可以快速地发展,其目的不再是资本家的利润,而是直接为了满足公社全体成员和社会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在分配问题上,欧文甚至还提出了在理想社会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和在过渡时期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
不难看出,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的社会理想,由于缺乏科学的根据,是难以实现的,但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们已经明确使用了“社会和谐”这个概念,他们的学说得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高度评价,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理论来源之一。
1.2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社会和谐思想的主要观点
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区别不在于谈论社会和谐,不在于谁对未来理想社会的猜想更加天才,不在于谁的设想更加符合理性和正义,而在于是否将其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在于对社会和谐的科学理解和实现社会和谐的现实途径。
1.2.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社会问题是马克思产生和谐社会思想的动因
马克思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构想是以资本主义社会为参照的,马克思在充分肯定资本主义社会在发展生产力,提升人类生产力总量,推动历史进步的基础上,充分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病,这就是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重视“物”的社会,是物的价值的增值和人的价值的贬值的社会。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私有制条件下的异化劳动是对人的奴役,工人创造的产品,不为工人所有,劳动产品成为奴役工人的手段;工人创造了美,而他们自己却成为畸形;人的地位与尊严由资本、货币来决定,资本的个性代替了人的个性,资本有独立性,而个人却没有独立性。正是私有制和剥削的制度,造成了资本主义所无法克服的矛盾。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伴随着资本主义存在的始终,其基本矛盾的激化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现象。19世纪上半期,欧洲资本主义已经由工场手工业阶段进入机器大工业时期,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法国工业革命正在进行,德国工业革命已经开始,比利时、瑞士、西班牙等国家的资本主义大工业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工业革命促使社会生产力得到飞跃发展,生产规模扩张,交通运输发达和世界市场的开拓,欧洲资本主义生产越来越社会化了,但生产资料却仍为私人所占有,而且越来越集中到大资本家手中,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越来越暴露,越来越尖锐,并导致日益严重的经济危机。1825年,英国爆发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的第一次大危机,以后每隔大约10年就周期性的爆发一次,1847年开始了世界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看来好似荒唐的社会瘟疫”。① 经济危机严重地破坏了生产力,给社会带来严重的政治经济后果,普通工人生活窘迫,而资本家却不顾人民死活,为了追逐利润将剩余产品销毁,再加上资本家采用新机器新技术,工厂大幅度裁员,这更使工人阶级的生活雪上加霜,没有失业的工人同样面临着失业的威胁而不得不从事极其繁重的劳动,人民苦不堪言,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一边是资产阶级财富的积累,一边是无产阶级贫困的日益加剧,致使阶级矛盾异常尖锐,两极分化问题极端突出,工人运动此起彼伏,资产阶级的统治岌岌可危。马克思恩格斯看到了这种严酷的极不和谐的社会现实,并认识到了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矛盾的日益尖锐的对立,“资产阶级不能统治下去了,因为它甚至不能保证自己的奴隶维持奴隶的生活,因为它不得不让自己的奴隶落到不能养活它反而要它来养活的地步。社会再不能在它统治下生存下去了,就是说,它的生存不再同社会相容了。”② 马克思恩格斯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严重弊端,认识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决不是什么“永恒合理的完美的的社会”,它必定被新的更加和谐的社会制度所代替。在此基础上,他们宣告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并积极地为构建未来的理想的和谐社会进行研究和探索。
共3页: 2
论文出处(作者):赵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