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社会主义大学的大爱精神与党建工作探析(1)(2)

2014-03-10 01:12
导读:(三)制度建设要体现大爱精神 高校党建工作制度是高校党组织和党员共同遵守的、按一定程度序办事的规程或行动准则,也是高校贯彻落实党在新时期
  (三)制度建设要体现大爱精神
  高校党建工作制度是高校党组织和党员共同遵守的、按一定程度序办事的规程或行动准则,也是高校贯彻落实党在新时期的教育方针的制度保障。新时期高校党组织要落实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就应以育人为根本任务,必须把大爱精神贯穿于党的制度建设的全过程中,在教学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中,始终以满腔的热情和爱心,把促进全体师生员工的全面发展,作为自己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保护、激发人性的善、仁、义及对未知世界不懈追求的精神等美好品格作为自己的目标,并通过制度建设保证大学人思想自由与学术自由不受外力过分干扰,保护大学人对各种命题、理论、信念进行探讨与检验的权力,努力为师生员工的全面发展提供宽松和谐和积极奋进的校园氛围,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保障。同时,要发挥社会主义大学的大爱精神对办学的指导作用,就必须通过制度的建设来确保党的教育方针在高校的贯彻落实,成为广大师生员工所接受和认同,并自觉地运用在对自己行为和规范和引导上,为大学实现其根本任务提供可靠的保障。
  (四)作风建设要弘扬大爱精神
  党的作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命。高等学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地,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是一项十分紧迫和现实的任务。高校党组织的作风建设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所提出的“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认真解决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等方面的突出的问题。领导干部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心系教育,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群众路线,经常深入基层,真诚倾听师生员工的呼声,真情关心师生员工的疾苦,真心为师生员工办好事、办实事,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为系、利为民为谋。全体党员要继承优良传统,弘扬新风正气,牢固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思想,牢记宗旨、心系学生,以育人为根本,胸怀大爱,以大爱理念引导学生,以大爱之心培育学生,以大爱之德感染熏陶学生,以大爱之举关心帮助学生,以优良的党风促教风带学风。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五)文化建设要倡导大爱精神
  大爱精神是大学文化的灵魂,是大学大爱文化建设的价值导向。对于中国的大学人来说,要爱国家、爱人民、爱教育、爱学校,就要关注社会主义国家、广大人民群众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前途、未来和命运,关注整个高等教育事业和各自学校的前途和命运。我们把大爱精神界定为“对人类自身的价值、前途和命运的关爱精神”,说到底就是一种集体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建设大学大爱文化,就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以社会主义大爱精神为导向,以引导和培育大学人的爱心与责任为目标,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用先进文化统领大学文化建设,引导大学人树立爱校爱岗、敬业负责的精神,追求真理、广包宽容的精神,公平正义、团结诚信的精神和爱国为民、服务社会的精神,进而增强大学人对国家、对人民和事业的热爱与责任感,使大学人之间互相关爱以及尊重理解学生,关爱信任学生;引导大学人中的学生主体自觉地把实现个人价值与服务祖国和人民统一起来,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大爱之德,不断增强爱国成才、奉献社会、服务人民、关爱他人的责任意识,筑牢精神支柱,发掘创造潜能,培养自身健全人格,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少安,周玉清.大爱精神与大学文化建设[M].人民出版社,2008.
  2、周玉清.我国大学的大爱精神浅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8).
  3、黄保金.浅谈大爱理念与人才培养[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
  4、陈玉君.也论高校党员队伍先进性长效机制的构建[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7(6).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5、该书编写组.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人民出版社,2007.
  6、王少安.试论大学制度文化建设的大爱精神理念[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8).
  7、张尚宇.社会主义大学大爱行为文化建设略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7).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苏开敏
上一篇:关于高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考(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