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路径依赖(1)

2014-03-09 01:03
导读:政治论文毕业论文,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路径依赖(1)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论文是很好的参考:   [摘 要]和谐文化重在建设,除此别无捷径。和谐文化建

  [摘 要]和谐文化重在建设,除此别无捷径。和谐文化建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一要着力构建当代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和谐哲学,这是和谐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二要着力构建和谐发展的社会环境,这是和谐文化建设的综合工程;三要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是和谐文化建设的核心工程;四要着力推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这是和谐文化建设的载体工程。

  [关键词]和谐文化建设;和谐哲学;和谐发展;核心价值体系

  Abstract:There is no shortcut to a harmonious culture. It can only be built,for it is a systematic social project. This systematic project involves four aspects:first,the building of contemporary Marxist philosophy of harmony,the base of building a harmonious culture,second,the building of a harmonious social environment,the index of building a harmonious culture,third,the building of the socialist value system,the core of building a harmonious culture,and fourth,the building of an advanced culture and ideology,the vehicle of building a harmonious culture.

  Key words:harmonious cultural building;philosophy of harmony;harmonious development;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和谐文化是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以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营造和谐氛围为主要内容的文化。自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任务以来,和谐文化研究业已成为理论界的一大热点,关于和谐文化的内涵、特征、意义的讨论已有许多成果发表。但和谐文化重在建设,据笔者管见,关于和谐文化建设应遵循什么样的路径问题,尚未引起研究者足够的重视。任何一种文化形态的生成与发展,都是一个逐步积累、持续推进、不断完善的过程。和谐文化不可能依靠急风暴雨式的“文化运动”来实现,需要以经济、政治、社会、环境长期和谐发展为基础,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积少成多,聚沙成塔,汇聚成和谐文化的时代潮流。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本文拟根据社会系统论的方法,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从哲学、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环境、实践创建等方面,揭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路径依赖:一是紧密结合现实国情和时代特征,整合中外文化中的和谐资源,构建当代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和谐哲学,这是和谐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二是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和谐发展战略,形成和谐发展的社会环境,这是和谐文化建设的综合工程;三是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弘扬主旋律,为和谐文化建设筑牢思想道德基础,这是和谐文化建设的核心工程;四是将理论研究与实践创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舆论宣传在建设和谐文化中的作用,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在实践中共建共享和谐文化,这是和谐文化建设的载体工程。
  
  一、基础工程:构建当代形态的和谐哲学
  
  一般而言,任何一种文化形态均包含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观念文化4个层次,其中,哲学无疑处于文化自身系统内层核心的地位,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主导着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并因此从深层影响着文化的特质和走向。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必须立足现实,体现时代特征,以与时俱进的精神,对传统中西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理论创新,构建当代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和谐哲学。
  文化建设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以其固有的文化传统为基础而进行的文化传承、变革与创新。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离不开对我国优秀“和合”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我国先贤哲人普遍推崇“天人合一”、“以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实生物,同则不济”、“天时地利人和”、“政通人和”、“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和衷共济”、“协和万邦”等观念,而儒家的“天下大同”则是中国和谐文化的最高境界,和谐思想已经深深地扎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土壤中。正如温家宝总理在巴黎综合理工大学演讲时指出的那样:“中国自古就有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和实生物的思想。‘以和为贵’就是说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人与人之间要以团结互助、友好相处为最高境界;‘和而不同’就是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既能容纳不同的文明存在,又能保留自己的优秀文明传统;‘和实生物’就是说只有不同文明之间相互吸收借鉴,才能文物化新,推进文明的进步。‘和’是中国文化传统的基本精神,也是中华民族不懈追求的理想境界。”[1]中国文化中“和谐共生”的价值理念,已经成为以和为核心,以生为德,兼顾多元、和谐有序、包容开放的一套哲学伦理体系,虽然难免存在着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在当时看缺乏实现的政治基础和物质基础,但这些思想仍然渗透着超越时代、超越地域、超越阶级的普适价值,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不无积极意义。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应有海纳百川的心胸和气度,加强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对话。诚然,和谐并非西方文化的主要特征,但自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把“和谐”(harmonia)作为哲学的根本范畴以来,西方哲学家中就不乏和谐产生美、秩序产生美、对立中产生和谐产生统一的思想,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更是把“和谐”理念引入政治和社会领域,苏格拉底对话的动态和谐、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中道观、莫尔的《乌托邦》、康帕内拉的“太阳城”、傅立叶的和谐制度、欧文的实验公社,成为西方探索和谐哲学的先锋。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以后,西方丰富的人文思想为近代资本主义奠定了3个重要的和谐的基础:一是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二是洛克、孟德斯鸠设计的“三权分立”机制;三是约翰·密尔的私权与公权界定。最后发展为以自由、民主、平等为核心的资本主义自由社会理念。这些和谐思想和社会和谐机制,无疑能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融中西马为一体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谐哲学,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哲学基础。构建当代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和谐哲学,除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和谐思想,借鉴西方文化中的和谐哲学理念之外,还应反思检讨过去一度盛行的“斗争哲学”的偏弊,梳理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温家宝等当代中国领导人的和谐执政理念,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对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作出符合时代特征的新诠释,切实发挥和谐哲学在解释世界、批判世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但这两个属性的地位并不是并列的。长期以来我们对于二者关系的认识主要源于列宁的下列论述:“对立面的统一(一致、同一、均势)是有条件的、暂时的、易逝的、相对的。相互排斥的对立面的斗争是绝对的,正如发展、运动是绝对的一样。”[2]毛泽东《矛盾论》中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斗争哲学”的论述更是把矛盾的“斗争性”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此后相当长的时间里,斗争的绝对性,同一的相对性,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一条颠扑不破的公理渗透到哲学研究、教学和国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毫不怀疑列宁和毛泽东的上述论断在革命与战争年代理论上的真理性和实践上的巨大成功。但是,任何社会意识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作为社会意识重要组成部分的哲学思想必然也要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因此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背景下,在我们建设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进程中,必须重新思考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对之作出符合时代特征的新阐释,赋予马克思主义哲学新的时代内涵,进一步为和谐文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中国大学排名
  
  二、综合工程:积极推进和谐发展战略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同时,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化又具有自身的相对独立性,文化发展有其自身内在的规律。从上述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不难推导出两个基本结论:一是某种文化形态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需要加强建设;二是文化建设必须以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为基础。和谐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应跳出文化的范畴从更大的社会系统中统筹安排,离开整个社会系统的和谐发展,离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就文化谈文化建设,其结果,和谐文化建设只能是举步维艰。
  第一,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从而为和谐文化奠定经济基础。生产力有先进和落后之分,先进生产力主要依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是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力,是劳动成果为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的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使两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经济发展要打破GDP崇拜,避免走无限消耗资源、牺牲环境、低水平重复投资的发展道路,致力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实现三大产业的协调发展。这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经济前提和物质基础。
  第二,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统筹兼顾”思想,为和谐文化奠定社会基础。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反映综合国力的GDP年增长率超过9%,人民群众从改革开放中普遍得到实惠。但伴随着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一些深层次矛盾开始凸显出来,例如: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社会公正问题、收入差距悬殊问题、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城乡差距扩大问题、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问题、企业内部劳资矛盾问题、诚信危机问题等等,这些问题不解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就要落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也将失去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因此,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要求,“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3] 。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社会系统工程。过去,我们比较多地强调和谐文化建设对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积极作用,这无疑是正确的,也是必要的。但仅仅强调文化的能动作用这个方面是不够的,当前,尤其不能忽视社会和谐发展对于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性。道理很简单,离开了基于“统筹兼顾”基础上的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就将失衡,业已表面化的矛盾将进一步凸显,和谐文化建设也将流于空谈。社会的和谐发展为和谐文化建设准备了肥沃的土壤,在社会和谐发展的和风细雨中,和谐文化建设之花才会绽放得更有活力。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第三,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积极推进民主治国理念,合理安排以人为本的制度设计,为和谐文化提供制度保障。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特征的社会。和谐文化建设不是理论或逻辑的设计,它必须通过理性化的制度建立和实施来保障,改革的实质是理顺关系、调整利益,在理顺关系、调整利益中应着眼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在关系到弱势群体、教育公平、医疗卫生、生态环境、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住房制度、平安社区建设、人权保障等民生问题的制度改革和法律法规及政策的制定时,不能满足于理论阐述和空喊政治口号,也不能仅仅停留在解决各种具体矛盾和问题的层面上,而应着力构建稳定协调的社会秩序,建立健全有利于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体系,使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在有序的状态下不断得到调整和解决,使社会公平正义切实得到维护和实现。制度设计要渗透和谐理念,遂民生,应民意,体现民主法治的精神,坚持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倡导诚信友爱的人际关系,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让老百姓真正从制度设计和政策调整中获益,并通过制度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使得老百姓从内心认同、支持并积极参与和谐文化建设,从而真正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充分调动其建设和谐社会的积极性、创造性。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董德福 程宸
上一篇:新时期宗教工作策略探究(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