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路径依赖(1)(2)

2014-03-09 01:03
导读:三、核心工程: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建设社会主义
  三、核心工程: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根本途径和核心工程,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主导,和谐文化的“神”就散了,就失去了灵魂、迷失了方向、丧失了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针,也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它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它始终以事实为根据,吸收、借鉴和融合各种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在实践中不断前进、不断发展。8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极大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正是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地从胜利走向胜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必须弘扬主旋律,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确保和谐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一方面要从当今时代特征和中国实际出发,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坚持真理,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另一方面,又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处理好思想文化领域一元引领与多元整合的关系,从而营造和谐共生的文化生态。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也是凝聚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纽带。它反映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共同愿望和普遍追求,既实在具体又鼓舞人心,它把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共同愿望有机结合在一起,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凝聚力。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可能一步登天,而是有其固有的规律,呈现出阶段性特征。我们今天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努力奋斗,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奠定坚实的基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必须把过程与目标统一起来,处理好共同理想与最高理想的关系,确保和谐文化建设的崇高目标。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支撑,也是社会主义事业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不竭源泉,要立足现实,站在时代前沿,处理好继承、借鉴与创新的关系,确保和谐文化建设的民族性、时代性和先进性。民族精神是中华历史文化传统的生动体现,包含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人文价值,只有深刻认识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才能在更高起点上创造出更高层次的和谐文化。同时,建设和谐文化,离不开与世界文化的对话与交流,要立足国情,以宽广的眼界和博大的胸怀,积极借鉴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将其熔铸于和谐文化建设之中,使和谐文化在顺应世界发展进步的潮流中,始终彰显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判断行为得失、确定价值取向、做出道德选择的基本准则。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应把培育文明道德风尚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作为和谐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大力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深入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形成用和谐的思想认识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的为人处世方式。要站在适应和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呼应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的高度,着力解决社会道德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处理好先进性与广泛性的关系,确保和谐文化建设的思想道德基础。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4个方面的内容定位明确,层次清晰,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只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到和谐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贯穿到和谐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使其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成为全民族奋发向上、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四、载体工程:在实践中创建和谐文化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既是一个理论问题,需要广大理论工作者进行艰辛的理论探索;同时又是一个实践问题,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载体,共建共享和谐文化,使和谐精神、和谐理念内化为每个公民的坚强信念和自觉追求,真正解决和谐文化建设主体缺位、环境不适等问题。
  第一,加强新闻舆论宣传,营造和谐思想舆论氛围。正确的新闻舆论宣传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能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营造和谐的舆论环境。我国正处在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社会热点和突发事件对社会心理、群众情绪有着重要影响。在建设和谐文化的过程中,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新闻媒体,应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积极宣传党的主张,弘扬新风正气。理想的模式是新闻媒体整体联动,协调配合,真正起到政府与公众之间的精神桥梁作用,善于倾听群众呼声,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鉴于网络已经成为宣传、教育、学习、娱乐的重要载体,建设和谐文化,还需要大力发展和谐、健康的网络文化。当前尤其要加大网络立法力度,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倡导文明建网、文明上网,形成网络和谐。广大网络从业人员和网民要加强道德自律,自觉抵制色情、暴力、诈骗等有害信息和低俗之风;政府官员、学术精英、文体界名人应增强和谐文化建设的责任意识,规范自身的网络言行,引导网民正确看待社会矛盾;所有新闻媒体均应坚持社会主义方向,高举先进文化的旗帜,正面宣传体现中华和谐精神的人和事,努力营造文明健康的网络环境与和谐向上的思想舆论氛围,这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也是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任务。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第二,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传播、渗透和谐理念。文化具有育人、凝聚、传播、娱乐功能,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深深地烙印在人类的生命过程中。在历史长河中,文化的创造力和凝聚力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人民需要文艺,时代呼唤文艺的大繁荣、大发展。一部优秀的电影,给人享受,给人感动;一首优美的歌曲,给人力量,给人鼓舞;一段精彩的相声、小品,给人欢笑,给人启迪。建设和谐文化,必须大力繁荣文艺创作,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优秀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文艺工作者要树立“以和为美”的审美观,努力把和谐理念与和谐精神融入各种形式的文学艺术中去,创作出更多体现和谐哲学、倡导和谐精神、讴歌真善美的文艺作品,以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建设和谐文化,必然要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深入研究和谐文化建设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关系。美国好莱坞电影在全球的推广,实际上也是推销美国文化价值观的过程;近几年来电视剧的“韩流”现象,使得韩国文化在中国得到叠加式的传播。观众喜欢韩剧不仅仅是由于俊男靓女的青春偶像、剧中细腻感人的曲折情节和韩国风情的描绘,更重要的是韩剧的表现手法,满足了中国转型时期人们的心理。韩剧用细腻的手法向人们展示了东方的伦理美德,而这种伦理道德正是继承了传统儒家文化,在传统精神与现代物质文明的冲突中,传统的儒家理论仍然具有现实意义。我们当从中得到启示,大力发展渗透中华和谐理念、和谐精神的文化产业,提高主旋律文化产品对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广大青少年的吸引力,把和谐、创新的主流价值观和文化娱乐产业相结合,形成既能吸引眼球,又能提升精神境界的寓教于乐、倡导和谐的文化产业发展机制,让鲜明的和谐精神通过广播、影视和网络文艺作品进行传播,深入人心,并世代传承。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第三,推进和谐创建活动,共享和谐文化建设成果。和谐文化建设不能满足于理论说教,把人民群众视作被动的受教育者,应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人民群众不是和谐文化建设的旁观者,而是参与主体,要把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结合起来,广泛开展和谐省区、和谐社区、和谐校园、和谐村镇、和谐家庭、和谐单位等群众性和谐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主题教育和实践活动,突出思想内涵,丰富活动内容,创新创建载体,使创建活动成为陶冶道德情操、提高思想素质的过程,成为融洽人际关系、促进团结和谐的过程,让人们在积极参与中受到教育、得到提高,充分享受和谐文化建设的成果,从而成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自觉维护者。
  第四,遵循以人为本原则,改进思想政治工作。马克思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4]马克思的所谓“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主要是指每个人能力的全面提高、人的需要的不断满足、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个性的自由发展。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价值取向、利益关系、社会分层多样化的今天,要遵循以人为本原则,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工作机制,将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与现实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实现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与时俱进,服务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社会矛盾突出,人的心理负荷沉重的今天,特别要注重人文关怀,加强心理疏导,将思想政治工作做到人们的心坎里,通过在社区、乡村、机关、学校、企业设计不同的活动载体和工作平台,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维护人民群众的切实利益,并做好理顺情绪、平衡心理,化解矛盾、消除疑虑,凝聚力量、增强信心的工作,引导人们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解决利益矛盾,培养健康心态和健全人格,推动良好社会风尚和人际关系的形成,从而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参考文献]
  [1]温家宝.尊重不同文明 共建和谐世界[N].人民日报,2005-12-07(3).
  [2]列 宁.列宁全集:第55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6.
  [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6.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董德福 程宸
上一篇:新时期宗教工作策略探究(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