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启示((2)
2014-03-10 01:12
导读:邓小平不仅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还创造性地发展了思想路线。第一,他强调了解放思想的极端重要性,把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结合起来。“一个党
邓小平不仅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还创造性地发展了思想路线。第一,他强调了解放思想的极端重要性,把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结合起来。“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而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必然要求和结果。第二,邓小平指出,解放思想必须发扬民主,必须用制度保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成果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第三,实事求是,最重要的是了解中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坚持这一思想路线,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是保证我们党永葆蓬勃生机的法宝。”党的十六大报告又进一步强调,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能否始终做到这一点,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世纪继续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动摇,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并丰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给人民带来更多福祉,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30年的改革实践一再证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思想路线的思想基础,是改革开放不断取得新成就的一条宝贵经验。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三、启示之三: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党特别重视调动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尊重他们的首创精神,以此作为坚持群众路线这一“传家宝”、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在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指出:“在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许多我们不熟悉的、预想不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但“只要我们相信群众,走群众路线……任何障碍都可以排除。”邓小平多次以农村发展为例说明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在党的十三大前夕,他指出:“在农村改革中,我们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最大收获,就是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了,突然冒出搞多种行业,搞商品经济,搞各种小型企业,异军突起。这不是中央的功绩。”“如果说中央在这个问题上有什么功绩的话,就是中央制定的搞活政策是对头的。”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又指出:“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人民群众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主体,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新的主体,正是在党充分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的基础上,人民群众所支持的改革开放的事业才获得了不断进步的力量。
人民群众参与历史进程的广度和深度,创造历史的活动在多大程度上得以实现,与他们的根本利益能否得到实现直接关联。因此,邓小平一直把增进和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戮力以求的目标。他痛感中国社会自1958年到1978年的20年内,长期处于停滞和徘徊状态,人民的根本利益受到极大损害的情况,指出:这种情况不改革不行嘛!他提出判断我们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唯一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而无论是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还是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它们的最终目的,又都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使人民达到共同富裕。正是由于邓小平在领导改革开放过程中,时时考虑人民“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拥护不拥护”,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获得了人民衷心地拥护,人民衷心提出“翻身不忘毛主席,致富不忘邓小平”。江泽民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提出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胡锦涛进一步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要求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些都是对改革开放以来历史经验的总结,是对党的群众路线的新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将不断取得新胜利的重要保证。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刘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