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理论与现实之间——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要密(2)

2014-04-03 01:02
导读:学生身处节奏的快速变迁中,从对中国家庭模式的冲击上就可以看出来,过去以老人为尊为上的“正三角”家庭观,迅速地被新的以独生子女为主的“反三

  学生身处节奏的快速变迁中,从对中国家庭模式的冲击上就可以看出来,过去以老人为尊为上的“正三角”家庭观,迅速地被新的以独生子女为主的“反三角”家庭观所取代,孩子成了家庭的主角,从小都是在长辈的呵护中成长,他们的社会化进程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由于人生经验、社会阅历等方面的限制,他们的思维方式、人生态度、行为习惯具有不成熟性和未完善性,加之受国际、国内社会、互联网等不良风气和其他负面现象的影响,使得他们在、认知以及行为上往往具有情绪化、自我中心化和随意化等特点,大多生爱党爱国、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热情不容置疑,但在理想和现实有差距时,青年学生的思想往往更容易走向偏激,对传统思想采取排斥和逆反心理,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

  三、正确处理理论与现实关系需坚持的基本原则和采取的具体措施

  第一,对基本原理教学,应注重、理论与现实的结合,形成全面理解和把握基本原理的多维视野。深入热点问题研究,保持课程在理论上时代性、先进性、完整性。明确思想和理论是实践的先导,行动的航标,前进的动力。坚持、发展和弘扬马克思主义为宗旨。这既是神圣的使命,又是历史的责任。没有思想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尤其是我们这些搞理论教学的教师,在这个问题上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要真信、理直气壮、旗帜鲜明地维护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一个正确的态度。

  第二,充分认识理论与社会现实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双方不可分割。在教学中要明确,任何理论都只是从总体上把握现实,并根据现实运动的规律勾画出未来的大致轮廓。人们对于现实的感觉、理解、经验等上升为理论的过程中,就舍去了现实的丰富多彩、具体生动的特点,而使之抽象化、概念化。就像一幅抽象画,与现实的景物相去甚远。但它确是现实经过高度“浓缩”的思维的产物。任何理论都不可能是现实的翻版。作为现实,则永远是生动的、发展的、多变的客观实在,是任何理论都无法惟妙惟肖描绘出来的。“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长青”。“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吒泽东同志在将近70年前讲的这段话,至今仍十分正确。任何正确的理论都是从现实的磨练中来的,任何脱离社会现实的理论,它只能是教条。

  第三,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效果的直接体现。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发挥着特殊、奇妙的作用。它像一根彩带拉近了师生彼此之间心灵的距离,使学生学习动机由单纯的认知需要上升为情感需要,使教师工作动机由职业需要上升为职责需要。一个学校能不能为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教师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教师的品质和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师德是教师的核心素质,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永恒主题。良好的师生关系并不复杂:一方面是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另一方面是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和信赖。这一关系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效果、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如果师生关系处于一种平等、信任、理解的状态,那么它所营造的和谐、愉悦的教育氛围必然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从学生的发展角度看。拥有交流能力、合作意识也是事业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第四,坚持科学发展观,贯彻“以学生为本”的基本原则。大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必然会经历一些“成长之痛”。如何化解压力、解决矛盾,如何参与竞争、设计人生,如何与人交往、适应社会,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问题,处理不好会影响他们的前途。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大学应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这是世界教育领域的潮流,它强调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以人的全面发展为落脚点,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化解心理压力、学会面对和解决矛盾,如何参与竞争、设计人生,如何适应社会以及在学生应聘时应注意事项等,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在成长中很容易碰到的问题,需要老师给予正确的引导,使学生真正从中受到教育,规范自己的行为。

上一篇:浅谈抓好马克思列宁主义、毛译东思想经典著作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