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二、大众化进程中出现矛盾的原因
马克思主义在作为理论传播以前,并不是为了理论而创立的.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位伟人怀着对制度下工人生存状态的深刻忧虑以及对基于这种制度的发展而带来的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注,从现实的问题出发确证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价值。在面对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罪恶时说:“资本来到人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原来的货币占有者作为资本家,昂首前行;劳动力占有者作为他的工人,尾随于后。一个笑容满面,雄心勃勃;一个战战兢兢,畏缩不前,像在上出卖了自己的皮一样。只有一个前途——让人家来鞣。”在面对十九世纪资本主义对人的异化和压迫时说:“在彼岸世界的真理消逝以后。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就成了为历史服务的的迫切任务。于是对天国的批判就变成对尘世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就变成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就变成对的批判”,从而“推翻那些使人成为受屈辱、被奴役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在例如《<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844年哲学手稿》、《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言》、《德意志意识形态》等文章中,甚至在跨越、跨越的关注亚洲革命过程中产生的《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英人在华的残暴行动》、《波斯和中国》、《鸦片贸易史》、《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等著作中,都可以真切的领略革命导师的文采、激情、深思、智慧。那么,为什么在大众传播中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就会遭遇一系列的矛盾呢?如果仅从理论原初时的文化渊源以及与中国文化的差异而言的分析原因,即使不能说这种分析是肤浅的,至少也可以被认为是缺乏对大众传播的系统了解,因为一个比较普遍的观点会支持“差异构成吸引”的。特别是历史上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国家革命的危局中选择信仰、传播、实践和发展这一理论的时候,上述的差异早已存在而且较之现在更为严重,事实上,那次传播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并且即使今天也仍然在继续。可见,造成矛盾的原因应该在更深层面的思考之中。
第一。在经济技术时代的现实背景下。任何以理论形态存在的精神产品的大众传播能力都在面临挑战。
第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当代形态面临着大众传播时代的挑战。
20世纪90年代以来,面对大众文化的扩张,任何方式的阻止都是无力的,将之作为文化环境的分析、关注和利用是当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必须面对的问题,而承担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命的主流媒体、学术前沿却存在着许多与此不相协调的地方,如:使用的基本范畴比较陈旧,不能适应社会生活的新变化。甚至有被“边缘化”的危险。在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宣传工作中,许多使用多年的范畴如:集体主义、阶级、政治、政府、社会阶层等仍然停留在革命战争年代的理解和阐述,即使增加了新的内涵也仅仅局限于学术界而没有进入广泛的社会生活,宣传生硬呆板,缺少亲和力,一些刊物报纸的风格单调、表现手法单一,缺少针对新生代人群的可读性,对大多数受众来说,这些范畴需要更具有传播意义的新的解读。因为在宣传效果被弱化的同时.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形象也被曲解得更为保守、缺乏时代感。这与马克思主义的伟大贡献和时代价值是极不适应的。
第三。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传播的普遍化与学科话语体系之间的天然矛盾尚需得到更具实质意义的解决。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界同所有历史悠久的学科一样始终存在着学科内部的争论,解释权问题就学科归属而言是领域的概念,就学科而言,这种争论无可厚非甚至是必要的,但争论不应该出现在具有根本意义的概念解读之中,特别是在例如马克思主义理论这样具有深刻影响整个社会精神气质和历史认同的学科中,类似学科解释权的理论争议与分歧进一步加剧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得以实现的障碍,毕竟,一个自身解释无法实现一致的理论在大众传播的时代已经不会在争论中引起持久的关注.只会带来受众对长期争议的麻木和冷漠。欧美的社会科学领域也是学派众多、争论不断,但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精神的核论和核心领域是有共识的,对于任何进入实践领域的社会发展理论而言,争论都应该存在范围的界定。同时还应该解决政治理论和政治宣传之间的矛盾,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制定适应大众传播功能的适用层次,也就是为这一理论的各种社会功能,如:专业理论教育层面、民间大众认同层面、学科争议层面,这时,马克思主义理论才具备被接受和可接受的基本要素。
第四。大众传播媒介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而言具有“双刃剑”的意味。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过程而言是理论传播的过程,因此,应该满足良性传播的实现条件。传播学奠基人之一的哈罗德·拉斯韦尔认为,构成人类传播活动过程按先后顺序排列的五个基本要素是: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取得了什么效果。“传播与人类的产生和发展相依伏,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传播活动,因此相应地也会形成各自的传播概念;具体到每一个人,其所处的社会关系网络,实际上就是一张传播之网,传播活动几乎渗透在个人生活的每一个层面,传播为个人提供着社会定位或者说是社会存在的依据。”
随着传媒多样化、市场化,受众的地位日益上升.一个有效的传播必须要回答的问题不仅是传播了多少,而是接受了多少,受众需求、受众的角色定位、传受关系的建设、大众传播中的人际传播等问题已经成为当代传播学研究的重要问题。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和普遍运用的今天。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目标群体已经从书本前、收音机前、机前慢慢转移到电脑前。尤其是那些精力旺盛、热衷政治、具有参与热情和需求的青年一代。这些过程都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必须经历的。
在探讨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问题时。不仅要有问题意识更要有对理论的诚实。毕竟在长期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中国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在面对当今时代日益复杂的社会现象和历史变迁时,人们同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正是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尤其是市场经济的实践促使我重读马克思的。正是在这个重读马克思的过程中,马克思不断地走近我,我也不断地走近马克思。并企望走进马克思。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就是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中产生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不断拓展.一个‘鲜活’的马克思正在向我们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