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摘要:面对当前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以及日益多样的思想潮流与价值观念,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也面临着越来越尖锐的挑战。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对此加以分析及探索对策与方略则是我们能否承担起建设中国特色主义的重要先决条件。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代性危机;出路探索
在一般意义上,任何一种理论的生命力都直接取决于其对现实世界的解释能力。而马克思主义正处在这样一种当代性危机之中:马克思对的分析尽管深刻有力、精细人微,但实践上的革命诉求使得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崩溃作了过分乐观、过于激切的判断,对于资本主义内部自我调整的可能性空间作了过低的估计,进而没有足够估计到资本主义成熟时期的强大发展能力。由此决定,他们对工人阶级的革命能力、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和时间都始终有一种乐观的高估。与此相联系,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建构也看得过于简单以致在这个领域留下了许多空白,如此等等。但后来的时代情况改变了,现实在很大程度上不是按照马克思预测的方向发展,大量新的理论问题就在这个背景上产生了。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当代性危机
(一)关于社会发展动力学说
邹诗鹏在其文章《传统社会发展动力学说的解释性难题及其反思》中指出:传统社会发展动力学说的中轴是经济一系统,它撇开了自然生态和人的丰富交往实践活动,是仅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概念为基础而展开的层层递推式的理论学说,只适合于描述匮乏型和冲突型的社会结构,并解释从传统的社会向社会的过渡,而不适宜于描述富裕型和公民社会型的社会结构,也不适于解释成熟的工业社会及后工业社会。现代社会及其整合系统已经由传统的层级式和金字塔式的结构转变成内部系统既十分复杂、又有着高度相关性的社会系统结构,这是传统社会发展动力学说发生解释性难题的关键。传统社会发展动力学说只宜看成是总体性的潜在的历史理论,并在这~意义上与马克思唯物史观沟通,而不宜直接看成是局部的和显在的社会发展理论。反省传统社会发展动力学说的解释性难题同样也应当成为今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范式变革的重要课题。
(二)关于革命的阶级主体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由于当时时代的需要,马克思强调经济基础对于意识形态的决定作用,并致力于对经济基础本身的批判,革命的阶级主体性与经济上的阶级地位之间的复杂关系被轻易地处理掉了。革命的主体性被以一种总体性的方式在经济关系的阶级地位中被给出,革命阶级的意识形成过程中中介环节研究的缺失,使得它在形式上表现为一种纯自发的关系。这就是罗莎卢森堡的“自发性”思想、列宁的阶级革命理论和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主体性”所面临的问题,也是之后的法兰克福学派在中产阶级兴起、福利出现、无产阶级被同化到资本主义结构之中所面临的问题。
(三)关于资本主义国家在克服现代性困境中的意义
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的批判否定了现代国家承担超越现代性的职能,指出现代国家只是资本现代性的从属性,不可能构成对现代性的超越。但在晚期资本主义的处境中,国家的社会职能不断加强,经济生活的法制化、社会失业保障的制度化,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加强,国家的超越性不是的,而是在对经济的作用中体现出来。这意味着黑格尔伦理国家的超越性和马克思政治国家的从属性都遇到了挑战。这是在这一点上,马克思遭遇了哈贝马斯等人的批判。指认当代社会的组织原则放生了根本的变化,建立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马克思批判理论已经不再适用。
(四)关于社会批判理论的视域
由于马克思批判黑格尔的视域和切人点,使得他的批判最初局限于法哲学的领域。进而又集中在政治批判的领域,也就是说,经济基础的批判就具有了基础性的批判。这既成就了马克思,也使得他的理论视域受到严重的限制,后来甚至被作为经济决定论来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