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从一、二、三级学科的关系来看,仍然要贯彻“一般与个别相结合”的原则即通过系统阐释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党建理论,用和的方法、抽象到具体的方法,在“时间在先”与“逻辑在先”交互作用的统一中来体现三级学科的宏观、中观、微观的递进关系。具体来讲,有六个层面需要建设:一是关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中国化的历史背景、现实意义以及这个问题发展演进的研究;二是关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点的研究;三是关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中国化历史进程的研究,即研究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党的建设所解决的主要问题和取得的主要成就;四是关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中国化基本经验的研究;五是关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中国化基本规律的研究;六是关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中国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的研究。应该看到,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关于政党建设学说阐释的具体问题相比又有自身的特点,这是需要在学科建设中注意的问题。如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党的建设需要解决的最关键性问题是什么?马克思主义的党建学说是不可能提及的。中国共产党人则对此作出了新的实践探索,创造性地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大战略思想。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实践及其重要成果,既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拓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要支撑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相互作用、有机统一。在当代中国,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党在执政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予以回答和解决,进一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更好地完成党的执政使命。执政党在思想、组织、作风、制度等方面的先进性建设,必须紧紧围绕提高执政能力而展开,并且要通过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得以体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既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根本任务,又是党的先进性程度的重要标准。在党的先进性建设与执政能力建设的有机统一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中国化面临的新课题,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新领域。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建设中不仅要高度关注这一新课题和新领域,而且要将此纳入作为二级学科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内容之中,着力构建出富有时代意义和实践价值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科学体系。
3高校思想理论课与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中国化
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的主渠道,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五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大致出现五个逐渐演变、依次更替的课程体系。
第一个课程教学体系创立于新中国成立后至1956年这一期间。l949年10月8日,华北人民政府委员会颁布的《华jE专科以上学校一九四九年必修课过渡时期实施暂行办法》规定“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新主义论”和“政治学”为文法教育学院学生必修课。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1952年10月,教育部对课程设置作了统一部署,规定开设“新民主主义论”、“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1953年又将“新民主主义论”改为“中国革命史”,并增设“马列主义基础课程”。在1956年,对文科和本号科公共必修课做出具体安排。这样,高校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教学体系初步形成。
第二个课程体系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初,重建于1980年代初。1962年教育部提出一个新的课程教学方案:开设“中共党史”、“政治经济学”和“”三门政治理论课。经历“文革”后,1980年7月在恢复原来的三门课程基础上,文科增设“国际共运史”。
第三个课程体系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1987年3月,国家教委提出了课程改革的设想并逐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包括“中国革命史”、“中国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原理”以及“世界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同时还增设了思想教育课程:“基础”、“思想修养”(一、二、三年级分别开设大学生思想修养、人生哲理、职业道德)。至此,通常所说的“两课”课程体系正式建立。
第四个课程体系2o世纪,90年代深化改革的成果,最终于1998年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文科类开设);思想品德课有“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这是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课程体系。
第五个课程体系是在经过反复研究和论证后,于2005年初确定为四门课程:“马克思主义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在上述课程体系中,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及其中国化后形成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党建思想都是贯彻于课程之中的。基本体现了“三个转化”即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转化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转化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体系、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体系转化为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及综合素质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