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墨子的伦理、政治思想——论与儒家、法家比较(2)

2014-04-24 01:15
导读:“尚贤”是墨子思想的另一要义,是为政之本。王公大人们治理国家,都希望国家富足,人口众多,刑罚政令清明。如何做到“尚贤”呢?应该唯贤是举,
  “尚贤”是墨子思想的另一要义,是为政之本。王公大人们治理国家,都希望国家富足,人口众多,刑罚政令清明。如何做到“尚贤”呢?应该唯贤是举,在选拔人才时,将贤作为唯一标准,“不党父兄,不偏富贵,不嬖颜色”(《墨子·尚贤中))。墨子指责当时的王公贵族们说:“王公大人有一罢马不能治,必索良医;有一危弓不能张,必索良工。……逮至其国家则不然,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则举之。则王公大人之亲其国家也,不若亲其一危弓、罢马、衣裳、牛羊之财与?我以此知天下之士君子,皆明于小而不明于大也。”(《墨子·尚贤下》)这种任人唯亲或以世袭制选拔人才的短视做法,必将造成“赏不当赏,罚不当暴”,使百姓离心离德,最终“饥而不得食,寒而不得衣,劳而不得息,乱而不得治”(《墨子·尚贤中》)。为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应该举贤不分贫富、贵贼、远近、亲疏,即使是“农与工肆之人”,只要有德有能就该委以重任,“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墨子·尚贤上》)。墨家“尚贤”说是对血缘宗法制度的挑战,反映了下层民众的利益。儒家讲“尚贤”,更多是限制和服从于亲亲、尊尊的血缘宗法范围内的,反映了上层贵族的利益,墨子则把“尚贤”的范围扩大到“农与工肆之人”,反对任人唯亲,打破了血缘的束缚和世袭阶级的界限,反映了下层民众要求参政的愿望。儒家讲“尚贤”,其思路是贤者娴于礼乐仁义,统治集团的成员自身首先应该是道德楷模,通过上行下效、推广礼乐仁义而达到政通人和,百姓富庶;墨子关心的则是百姓的生存问题:“贤者之治邑也,蚤出暮入,耕稼树艺菽粟多而民足乎食”(《墨子·尚贤中》)。贤者的任务首先是要解决百姓的吃饭问题,这与其“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弊”的现实目标是一致的。墨法两家的尚同尚贤都带有功利主义色彩。墨子指出,达到尚同的重要手段是明赏罚:“天子亦为发宪布令于天下之众,日‘若见爱利天下者必以告,若见恶贼天下者亦必以告。若见爱利天下以告者,亦犹爱利天下者也,上得则赏之,众闻则誉之。若见恶贼天下不以告者,亦犹恶贼天下者也。上得且罚之,众闻则非之。’是以遍天下之人,皆欲得其长上之赏誉,避其毁罚。是以见善者善之,见不善者告之。天子得善人而赏之,得暴人而罚之。善人赏而暴人罚,则天下必治矣。”(《墨子·尚贤中》)在这种赏赐的诱惑和惩罚的恐吓下,人们就会争相行善去恶,一同于天子了。贤者不仅要为百姓的生计考虑,为政者对贤者也应该“高予之爵重予之禄……断予之令”(《墨子·尚贤中》),这样,贤者才能愿意竭力尽忠,才能在百姓心目中树立崇高的地位。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法家主张树立君主的绝对权威,这一点不必多言。如何做到尚同、维护统治者的权威呢?韩非子除了主张君主应该深谙统治之术,善用权谋,在臣下面前不露声色外,还强调对臣下依法赏罚,这一点我们在前文中已经提到。法家当然也希望贤能之士为君主效命,但与墨家不同的是,墨家尚贤看能力,只要有能力,即使人才不好使用也要“尚”;而法家则认为,即使有能力,如果不能为我所用,则不若杀之。法家的主张体现出的是更彻底、更冷酷的功利。另外,法家与墨家相同,都反对宗法等级制度和世袭制度。法家特别强调法的神圣不可侵犯,韩非说:“法不阿贵,绳不绕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不能因为身份、等级的不同而受到的不同对待。“虽王公士大夫之子孙,不能属于礼义,则归之于庶人;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卿士大夫。”(《苟子·王制》)从兴利除害的目的出发,墨子又对当时频繁的攻伐战争严厉批评,提出“非攻”主张。先秦诸子除法家外,大多数都反对战争,墨子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是从攻伐战争之“大不利”,即从战争的实际后果来分析其危害的,这比儒道两家从人道的立场反对战争更具有说服力。墨子指出,攻伐战争不只损人利己,更多的情况是损人不利己,对作战双方的国家人民来说都是巨大的灾难。被攻伐者固然国破家亡,流离失所,发动战争的国家又能得到什么呢?不过是旷废农时,影响生产,消耗财物,戕害人民,“计其所得,反不如丧者之多”(《墨子·非攻中》),侵略的一方同样要品尝战争的苦果。所以自古至今,像吴王夫差、晋王智伯一样因攻伐而使国家衰亡者不计其数,实在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需要指出的是,墨子反对的是“攻”;即非正义的侵略战争,至于出于自卫的战争和讨伐淫暴的正义战争——“诛”,墨子是拥护的,他本人就曾以实际行动来制止侵略战争,有据可查的便有止鲁攻郑,止楚攻宋,止齐攻鲁等。墨子对战争后果的分析,更多是从普通民众的观点出发的,反映了当时的人民对战争的厌倦和痛恨,说明墨子对天下百姓的疾苦抱有深深的同情。尤其他身体力行,倾墨家之力奔走于各国之间,尽力制止侵略战争的实践精神,更值得后来者崇敬。
  在古代,学术历来是上流社会的专利,墨子作为一介布衣,其思想是平民要求的直接反映。他从小生产劳动者利益出发,开创功利主义、现实主义的学说,这在先秦思想史上是那么平实诚恳,与众不同。在许多问题上,墨家与主流文化的承载者——儒家针锋相对,正如冯友兰先生所说,墨子是孔子的第一个反对者,儒墨之间关于亲亲与兼爱、尊尊与尚贤、有命与非命、葬与节葬等问题的争论是百家争鸣的焦点,墨家、儒家并称先秦显学。而墨家与后来的法家在尚同与尚贤、功利主义、反对世袭等问题的契合,又表明墨家思想在先秦学术演进过程中的过渡性。随着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墨家的传承中断了,墨家从显学一变为绝学,几千年无人问津,直到清中叶以后及近,人们才又对墨学重视起来。胡适、贺麟等近现代的思想家也对墨子和墨学做了高度评价。在探寻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近代文化的结合点时,胡适认为这个结合点不是儒学,而是墨学、名家、清代学者的治学方法等,它们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体现了趋向于现代化的学术宗旨或精神。贺麟在《新道德的动向》中,探讨了中国现实道德的趋向,高度赞扬墨家的平民精神,他明确反对道家的“往山林去”和儒家“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价值趋向,批评其为独善的道德,赞赏墨子“到民间去”的精神,因为这是共善的道德。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这从另一个侧面肯定了墨学的价值。直到今天,墨子兼爱互利的人道精神,勇于牺牲的人格魅力,尊贤使能的用人之道,质朴勤俭的劳动本色仍可作为我们建设多元的新文化、新道德的有益思想资源。
上一篇:关于墨子的宗教伦理思想及其历史意义 下一篇:关于墨子的国际伦理思想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