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化的矛盾与教会应取的态度(2)
2014-10-16 02:10
导读:3、当然,基督教与中国现代化的脱离,既有外部的原因,也有内部的原因。外部原因是:日本侵华进一步加深了民族主义情结,使公众视线离开了基督教
3、当然,基督教与中国现代化的脱离,既有外部的原因,也有内部的原因。外部原因是:日本侵华进一步加深了民族主义情结,使公众视线离开了基督教;国内战争搁置了和平建设,使基督教边缘化;连续不断的“政治运动”更使基督教萎缩而脱离社会,并在“文化革命”期间从中国的历史舞台上完全消失。
内部原因是:就基督教(Christianity)整体在中国的信众数量而言,在情况不明的六、七十年代以前,是天主教徒多而新教徒(Protestants)少,[5]而同中国现代化联系较多的,恰恰是新教而不是天主教。但是在新教中,大部分教徒又受的是内地会和基要主义影响,关心属灵问题远胜于关心社会问题,所以,受社会福音派的差会或教士的影响,从而关心并促进中国现代化的基督徒,就成了少数之中的少数。总之,中国基督教内部的出世思想和保守倾向占据优势,这至少是它脱离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大原因。
二、
1、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由于邓小平的改革政策而在八十年代初得以复苏,20年来发展之快,举世瞩目。但这个进程一直面临着越来越突出的三大矛盾。
一是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的矛盾。经济上若不改革,则民穷国弱,与先进国家的距离会日益扩大;若改革,可能会加剧经济方面的社会分化,从而有发生某种社会动荡的风险。政治上若不改革,则社会管理和政治生活中的非理性因素仍占上风,还会阻碍经济正常发展,阻碍社会整体现代化;若改革,会在一定时期内使党对社会的控制收缩,从长远看有可能使党失掉政权。
二是社会体制与国民素质的矛盾。社会体制的弊病加剧了国民素质的低落,而国民素质的低落又维持着社会体制的弊病。二者的相互依赖使人陷入这样一个怪圈:要革除体制弊病,就需要提高国民素质,而要提升国民素质,又需要革除体制弊病。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三是现代化要求与现代化弊端的矛盾。一方面,现代化会为民众带来巨大的便利,为国家带来力量的增长,所以它成了各族各国先先后后卷入其中的历史大势,也成了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追求的目标。由于它在中国尚未实现,所以现代化的要求在中国仍然是普遍的,仍然是合理的。另一方面,在某些方面正在实现的中国现代化,却又已经显示出会引起或加剧某些严重的问题。力求实现现代化的中国,亟需参照已经实现现代化的西方社会的经验教训,以补救现代化的弊端──诸如物质欲望之膨胀、人际关系之冷漠、共同社区之解体、生态链条之破坏,以及其他的在精神文化、传统道德、自然环境等方面的负效应。
2、就第一个矛盾而言,如果说经济改革是基础,那么政治改革就是关键;如果说经济改革曾经使中国经济由死变活,取得了今日不可小视的大进步,那么政治改革必将使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等方面的整个中国社会由死变活,并取得有利于全人类的大进步!政治在中国社会中的关键作用,是全部中国历史尤其是1949年以后的中国历史反复证明了的。前述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的矛盾,只有依靠政治体制的彻底改革才能解决。所以,政治改革必须进行。
然而,为了避免社会的动荡和混乱,政治改革最好采用自上而下的有序方式。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所谓“下”或人民群众应该采取观望和消极无为的态度,因为所谓“上”或执政者要能体察到全社会表达出来的改革要求,才有可能主动地和系统地实施改革。在这里,“全社会”的表达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局部的表达不足以引起足够的重视,或者不足以使改革者考虑改革的系统性和全面性。
就第二个矛盾而言,如果说社会体制是客体,那么国民精神就是主体。要改良当代中国社会,政治改革是关键,国民素质是基础。因为无论如何,社会体制的革新及其弊病的消除,是要靠高素质的国民去促成的。所以,国民素质必须提高。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要实现自上而下的改革,也必须有自下而上的推动。每一个社会集团或社会阶层,都应经过理性的思索,采用冷静的态度,尽力用言论或话语表达自己合理的要求,同时应顾及其他集团其他阶层的合理要求,以保持社会和谐。这就要求国民素质提高的方向,应该是从自我膨胀转向自我规限,从自我封闭转向自我开放,从自我中心转向自我超越。这些转向,都涉及某种宗教精神或基督教精神,因为基督教要求于人的“自卑”、“爱人”和“爱神”,正是这三种转向的宗教性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