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历史(2)

2014-12-24 01:55
导读:实现社会主义运动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具体的和历史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本要求,是科学社会主义生命力的源泉所在,也是社会主义革

  实现社会主义运动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具体的和历史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本要求,是科学社会主义生命力的源泉所在,也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取得各项成绩的基本经验之一。纵观社会主义运动150多年的历史特别是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历程,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反复证明,必须实现社会主义运动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
      二 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历史进程
  (一)十月革命前后,列宁对东方落后国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的积极探索
  马克思和恩格斯设想,社会主义首先在西欧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国家同时取得胜利。而十月革命是在一个资本主义虽有一定发展但经济依然落后、小农经济仍占优势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客观条件要求列宁在实践中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俄国的具体实际,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进行新的探索。
  十月革命前,围绕俄国及其它东方国家的革命前途,列宁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提出了把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有机地连接起来、使无产阶级在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后争取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和过渡的思想;并从俄国二月革命后两个政权并存的特殊国内形势出发,揭示了俄国革命不同于西欧的特殊规律,指出了俄国革命的社会主义方向,并领导布尔什维克党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十月革命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满腔热忱等待的世界革命并没有发生;相反,进入20世纪20年代后西欧的社会主义运动转入了低潮,俄国国内也面临一系列严峻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挑战。列宁根据十月革命后新的形势,努力探索“东方”国家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多样性、特殊性和民族性。在《论俄国革命》一文中,列宁明确指出:“在东方那些人口无比众多、社会情况无比复杂的国家里,今后的革命无疑会比俄国革命带有更多的特殊性。”这些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也应该显示东方特色。至于俄国,列宁认为由于俄国的落后性使其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取得了胜利,但也正是这种落后性使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面临许多特殊的困难。俄国当时的情况是资本主义经济没有充分发展,而且在长期战争中经济又遭到严重破坏,农民占人口的大多数,居民的文化水平普遍很低。列宁认为俄国的社会主义道路与西方国家“开头困难,继续比较容易”的情形相反,是“开头容易,继续比较困难”,因此,“在一个小农生产者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里,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必须通过一系列特殊的过渡办法。”以“新经济政策”为代表的一系列社会、政治、经济政策的试验,反映了列宁晚年对“东方道路”的探索,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一探索过程也充分显示出社会主义运动中一般与个别、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二)20世纪30年代以后,社会主义运动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经历了长期的曲折
  列宁去世以后,苏联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制度,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全面形成。随着苏联模式的形成和发展,对如何实现社会主义运动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认识与实践出现了许多误区。首先,斯大林忽视了俄国革命的东方特色,忽视了十月革命的特殊性,忽略了俄国特殊的社会、经济和政治条件,对马克思主义作了教条式的解读,把经典作家所阐述的社会主义基本特征不恰当地当做现实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按经典社会主义的模式来规划、构想现实的社会主义,没有做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俄国实际相结合。最典型的就是离开俄国生产力发展状况,片面追求生产关系方面的“大而纯”,把生产关系的变革作为社会主义发展的主要标志,没有从根本上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以致在“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出现严重失误。其次,由于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高度集中、弊端众多的苏联模式被长期神圣化,并被视为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而固守。在苏联模式形成后的几十年中,虽然有时也进行一些浅层次的调整,但高度集中的僵化体制并没有根本改变,致使苏联逐渐陷入停滞的状况。第三,斯大林利用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特殊地位,把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模式作为一种标准版本强行推广到国外,要求每一个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毫无例外地加以模仿和照抄,不允许其他国家的共产党人按照本国国情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从而窒息了各国生机勃勃的创造精神。尽管东欧国家在20世纪40年代后期出现过反对照抄苏联模式、主张走社会主义民族道路的改革思想,但由于战后特殊的国际政治环境,东欧改革几度兴起、几度受阻。苏联模式严重脱离东欧各国国情,阻碍了东欧国家的健康发展。
上一篇:对我国政治经济和外交问题的一些思考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