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试论马克思的本体论思想及其特征(1)(2)

2015-01-01 01:41
导读:“是其所是”内在地和逻辑地蕴含着“是其所能是”和“是其所当是”。只有这样的 解析才能充分凸显“是其所是”的全部内涵。“能是”属 自然 律,规

  
  “是其所是”内在地和逻辑地蕴含着“是其所能是”和“是其所当是”。只有这样的 解析才能充分凸显“是其所是”的全部内涵。“能是”属 自然 律,规定着经验存在,“ 当是”属道德律,决定着人的超验存在。本体论所追问的一切可能的“所是(者)”“是 其所是”内含的“能是”与“当是”之间的张力结构意味着:一是只有超越经验立场, 才能充分展现本体论的全部内涵。这正是哲学视野的超验性之所在。它标志着科学与哲 学在视野上的分殊和划界。科学视野仅仅满足于揭示事物的“是其所能是”就足够了, 而哲学视野则必须由“是其所能是”过渡到“是其所当是”。这一过渡就是对经验存在 的超越,亦即“超验”。二是本体论在逻辑意义上内在地蕴含着人学立场。因为“是其 所能是”和“是其所当是”恰恰对应于人的存在的二重化。单纯的“能是”只是局限于 人的肉体层面,即他的经验存在,无以凸显人的精神层面,即超验存在。人的存在的特 质既非自然律所体现的,也非道德律所体现的,而只能是二者之间的张力结构所表征的 。因此,对“是其所是”的进一步解析,就内在地彰显了本体论的人学视角的逻辑必然 性。
  马克思的哲学建构由于达到了对“能是”和“当是”及其张力结构的自觉,形成了与 旧本体论不同的进路。第一,它使哲学真正获得了超验视野,从而使本体论回到自身。 应该承认,马克思以前的本体论并没有自觉地意识到这两个层面对于本体论建构的充分 意义。它们总是把“是其所是”等价于“是其所能是”,从而使本体论沿着科学方式单 向度地展开,结果难以摆脱经验论的纠缠和羁绊。因为一切经验存在都是“是其所能是 ”的,它不存在“应当”的问题。例如,“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作为自然律,它本 身就是知识论把握的对象)就仅仅涉及事物的“是其所能是”,而无所谓事物的“是其 所当是”。“是其所能是”所昭示的只是一种经验的可能性,亦即马克思所谓的“必然 王国”。而只有“是其所当是”才对应于人的精神存在,它意味着对经验可能性的超越 ,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自由王国”。因此,离开了“当是”,仅仅“能是”,不可能 实现由时间意义上的第一原因向逻辑意义上的第一原因的转变。换言之,离开了“当是 ”这一维度,“能是”就无法摆脱其科学认知和知识论的性质之限制,从而不能进入本 体论视野。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第二,它使哲学真正立足于人学的立场,从而使本体论同人学视野内在相关。对于本 体论同人的存在的联系,海德格尔是从“人”的“此在”性着手解决的。其实,从本体 论的问题本身就可以逻辑地给出这种联系的必然性质。因为“所是者”“是其所是”内 蕴的“是其所当是”就标志着人的存在的向度。马克思比海德格尔更早地意识到了知识 论视野在哲学论域的失效,从而使哲学真正回到了人的存在。因为在马克思看来,只有 从人的存在方式的角度出发,才能领悟整个世界之存在的内在理由。在本体论意义上, 马克思除了关注“是其所能是”之外,还关注“是其所当是”。在他看来,只有“能是 ”与“当是”的统一才充分体现人类所特有的存在方式。由于过渡到了“是其所当是” ,就必然地与人的存在发生了内在的联系,从而超越了科学认知的视野。由此可见,对 于马克思的哲学来说,回到人的存在乃是内在的和必然的。而人的存在本身恰恰是领悟 世界何以存在的惟一可能的视角。马克思本体论的人学视角的逻辑必然性来自对“是其 所是”的内在张力结构的领悟。在一定意义上,“能是”与“当是”的关系,正是马克 思哲学所内蕴的双重尺度——客体与主体、理性与价值、经验与超验的本体论根据所在 。
  二、马克思本体论思想的基本内容和脉络
  在马克思的语境中,实践具有本体论的意义。马克思正是立足于作为本体范畴的实践 这一逻辑起点,才使哲学真正回到了人的存在。实践何以能够成为本体范畴?因为对于 人的存在而言,只有实践才具有始源性和本然性。从逻辑顺序上说,实践是一个比主— 客二元分裂更原始的范畴。实践既先于主—客二元分裂(从而构成其逻辑在先意义上的 前提),又孕育它(使其生成)进而克服它(使其消解),最后又完成它(构成其归宿)。这 正是一种典型的本体论展开及其完成的结构。马克思说:“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 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P92)。而“劳动”亦即“实践”。在此意义上,实践 不再是隶属于人的一种从属规定,而是人及其存在本身。所以,作为本体范畴,实践包 含着人及其历史的全部可能性和全部秘密。这一范畴所指称的既不是实体也不是关系, 它只能是无规定性,正因此它才能包含一切可能的规定性。人的本质的原始的丰富性, 就是作为逻辑起点范畴的实践的真正内涵。它作为潜在意义上的、有待完成的整体、大 全、“一”,构成马克思整个哲学的最为始源性的基础。
上一篇:全球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若干理论问题 下一篇: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机构改革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