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两种制度国家关系的发展趋向(1)(2)
2015-01-19 03:04
导读:社会主义发展中存在某些资本主义成分不可避免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整个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都是继承与否定的关系,继承发展先进的成果,否
社会主义发展中存在某些资本主义成分不可避免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整个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都是继承与否定的关系,继承发展先进的成果,否定扬弃腐朽的东西,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制度之间的关系也不会是例外。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什么先哲圣人主观臆造的,它恰恰是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没有资本主义所创造的物质和文化基础,就不可能产生科学社会主义乃至社会主义革命。科学社会主义奠基人从来没有否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进步性。而是把它视为人类向更先进的社会经济制度迈进的一个不可少的基石和阶梯,把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均视为人类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统一过程的历史阶段。马克思指出,虽然并非所有国家向社会主义迈进都要经历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但却应该吸取资本主义制度所取得的一切优秀成果。列宁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奠基人的这一重要思想,在他的著述中反复强调了社会主义继承和吸收资本主义一切文明成果的必要性。他尖锐地指出:社会主义能否实现,就取决于我们苏维埃政权和苏维埃管理组织同资本主义最新的进步的东西结合的好坏。他严词驳斥了那些以极左面目出现的与资本主义一刀两断的论调。他说:“不向资产阶级学习也能够实现社会主义,我认为.这是中非洲居民的心理。我们不能设想,除了建立在庞大的资本主义文化所获得的一切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的社会主义,还有别的什么社会主义”。
此外,还应看到.任何社会制度,在其形成的初期都不可能是纯粹、单一的。封建社会在由奴隶社会演化中产生的同时,在相当长的时期保留着许多奴隶制残余;资本主义社会在由封建社会变革中产生的同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保留着许多封建制度的残余,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至今仍保留着女王制就是突出的证明。同样,社会主义在资本主义发展基础上产生的同时,也不可能立即铲除一切资本主义因素。这在经济制度方面更为突出.:例如,以公有制取代私有制是《共产党宣言》明确宣布的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目标。但马克思主义奠基人在确定这一目标的同时,从来没有要求未来的社会主义国家立即全面消除私有制。相反,他们明确指出:不能一下子废除私有制,“正像不能一下子就把现有的生产力扩大到为实行财产公有所必要的程度一样。因此,很可能就要来临的无产阶级革命,只能逐步改造现社会,只有创造了所必需的大量生产资料之后,才能废除私有制”。马克思主义奠基人这一论述,是生产关系特别是所有制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体现,对于经济欠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正确理解两种制度的关系尤为重要。它说明,在社会主义国家相当长的时期内,各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中包含一些非社会主义因素也是自然的,合理的,不可避免的。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从实践来看,社会主义国家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在经济发展水平低的条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首要任务是加速发展生产力。因而,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逐渐扭转和抛弃了昔日那种追求社会主义纯洁性、公有化高水平的“一大二公”和“穷过渡”的理论和实践,不仅吸收和借鉴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人类文明成果越来越多,而且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现实需要,逐渐形成了包括私人经济在内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和共同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所有这些都说明,在社会主义发展的一定时期内。社会主义因素和资本主义因素并非完全对立,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兼容性。
两种制度国家关系与两种制度关系有联系也有区别
如果说两种社会经济制度之间的关系所体现的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利益关系的话;那么两种制度国家之间的关系体现的则是民族和国家利益关系。原则上说,这两个方面的关系是一致的:因为,这两类国家的民族和国家利益并非超阶级的,它们分别反映了各自政权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但是,民族和国家利益更为具体,更为复杂,它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一定的条件和环境下产生和发展的,受历史、民族和文化传统、政治和经济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果说两种制度所体现的阶级利益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对抗性的话,那么同在一个地球上生存和发展的不同制度国家关系则有更多的因素和理由要求和促使它们合作和和平共处。总之,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类国家之间的关系中,既有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因素,也有相互联系、和平共处、互利合作的因素。考察两类国家之间的关系,应该同时看到这两方面。至于这两种因素哪一种占主导地位,则要看具体的时间和条件。其中,相应国家当权者的国际战略和方针政策起着重要作用。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