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独”的渊源与实质(下)—兼论台湾问题的(2)
2015-02-09 01:34
导读:七、”三通“何惧之有 台湾当局长期奉行的”戒急用忍“、以拖待变的大陆政策,虽然相比于两蒋时代僵硬的”三不“,毕竟有所松动,但是陷入一个更
七、”三通“何惧之有
台湾当局长期奉行的”戒急用忍“、以拖待变的大陆政策,虽然相比于两蒋时代僵硬的”三不“,毕竟有所松动,但是陷入一个更深的误区。早期的”国统纲领“尚且确认了最终归于统一的目标,似乎是希望从两岸民间交流和非政治议题开始,逐步推进到政府交往和政治协商。但在其中间环节,”国统纲领“预设了政治三前提,即要求先不否定对方为政治实体、摒除敌对状态、国际间相互尊重,然后才肯开放”三通“和推动高层互访。此处居心良苦,但诚意不免受到怀疑,无非是将大陆逼入死角,则其断然不会轻易接受。而结果就是两岸关系的泛政治化,导致相互的不信任日渐加深,使得诸多事务性议题也纷纷搁浅,两岸僵局无法循由先易后难的途径取得突破。
一味回避两岸的积极接触和政治谈判,是一种鸵鸟政策。首先,这并不足以防止
国际政治的天平向大陆倾斜。毕竟时过境迁,大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是国际社会广为公认的”中国唯一合法代表“并拥有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席位,同时以快速的经济增长和无限的市场潜力赢得西方世界的广泛垂青。美国的对华政策,从早期的围堵转向积极接触和交往合作,也是一个明白无误的信号。
其次,台湾朝野的”恐共症“仍挥之不去,却焉知共产党早已今非昔比;只感受到大陆当局对台咄咄逼人的压力,却不曾意识到台湾经验对于大陆经济政治改革潜移默化的示范效应。故从这个意义上,台湾既不必自贬身价,战战兢兢如任人宰割,逆来顺受;也不可盲动和轻率,招惹不必要的是非,成为众所厌弃的”麻烦制造者“;更切莫囿于岛民的狭隘意识,而失落其庄严的历史地位与作用。诚然,大陆今后的走向和进程,确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足以使人忐忑不安。但是,台湾列岛终究不能游离到太平洋深处,其前途注定无法摆脱大陆局势发展之左右。事已至此,恰恰唯有开放交流才能增进台湾安全,并带来大量的经济利益,乃至有助于促使大陆的积极演变,也不排除逐鹿中原的可能前景。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三通“何惧之有?还大可通一通别的嘛。须有这个自信,为什幺要害怕呢?台湾有些人觉得”一国两制“还不够好,其实哪怕”一国一制“也未必就坏,当然得看是怎样的”制“,大家可以共同塑造这样一个”制“。正如李远哲所说:”若是一个民主的,安居乐业的中国,即使是一国一制也接受“。”鸵鸟政策“总归不足取。
大陆曾将”三通“视为推进统一的一个象征性议题,志在必得,本来或许还有在其它方面做出适当政治让步的可能。倒是李登辉坚持认为”三通“将导致两岸交流的迅速扩大,违反他的”戒急用忍“、以拖带变,不肯加以考虑,坐失良机。恰具讽刺意味的是,在”两国论“激起台海轩然大波后,台湾的几位总统竞选人竞相视”三通“为势在必行,而大陆认为只要双方加入世贸,”三通“问题便可迎刃而解,反不那幺着急了。李登辉大陆政策的破产由此可见。
陈水扁在当选前后和就职演说中,对”三通“及进一步的两岸交流表示了积极的姿态,此所谓亡羊补牢,犹未为晚。正如美国如果不能自拔于孤立主义的泥潭,而对欧洲事务作壁上观,则不成其为今日之强盛,台湾之于大陆的两岸关系虽属国内性质,但在战略格局的演变上亦将如是。
八、应该树立什幺样的统一观
大陆和台湾同文同种,两岸老百姓也无怨无仇,虽有政客上下其手惹事生非,但相互的需要将是主流。故从长远上看,我持审慎乐观态度。基于同样的理由,我愿意指出,在现阶段常为人所忽视的却是大陆自身内部的统一问题。在现代意义上,大陆算不算是个完全的统一国家尚可疑问。我曾在一篇文章中写到:
毫无疑问,中国应当加快其对外开放的步伐。经济发展受到市场范围的限制。而贸易各方可以发挥比较优势,特别是借助于要素流动,从而改进资源配置。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道理同样或尤其适用于对内开放。你可以给予外商国民待遇,这固然是大势所趋,但国内部门垄断、地方保护和各种经营许可限制以及中世纪般的身份制度(如户口制度等)造成市场割裂,中国对内尚无统一、无差别的国民待遇可言。尤其是本国人口的最大多数即九亿农民从来不曾享受起码的国民待遇,这不仅是个道义的或政治合法性的问题,它已严重影响到现实的经济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