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马克思文本研究中的几个问题(1)(2)
2015-02-13 01:00
导读:第四,从当前的国际环境来看,马克思文本研究之所以必要,在于这是回应一些挑战 的重要手段。在马克思主义创立的一百五十多年间,马克思主义受到
第四,从当前的国际环境来看,马克思文本研究之所以必要,在于这是回应一些挑战 的重要手段。在马克思主义创立的一百五十多年间,马克思主义受到了来自许多方面的 挑战。过去这种声音主要来自西方世界,而自苏东欧解体之后,这种声音主要出现在俄 罗斯等国。应当说,目前在俄罗斯等国出现的对马克思挑战的声音具有更大危险性,因 为这是从熟知马克思思想体系的人们的内部发出的反面声音,这些人深知马克思思想体 系中的问题所在。在俄罗斯,1992年出版了《马克思主义:反对与赞成》,1999年又出 版了《马克思与 现代 哲学》,这些著作都是直接针对马克思思想体系的。我们只有深入 开展马克思文本研究,才能积极回应其中的挑战。
第五,从目的的角度来看,马克思文本研究之所以必要,就在于这是发展马克思主义 的需要。“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这一提法使我们看到了与 时代 保持同步发展这一 硬道理。马克思主义只有不断地与时俱进才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发展,与时俱进 解决的是生存与死亡的问题,即适者生存的问题。但是,马克思主义如何才能与时俱进 呢?其实,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主要依据除了在时代中寻找之外,还应该在马克思文 本中去寻找。马克思主义必须是一脉相承的,这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并不会在与时俱进中 变得面目全非,这同时也表明我们必须注重在马克思的文本中去寻找其与时俱进的重要 依据,而不是打着马克思主义应该与时俱进的旗号而把一些非马克思的东西(甚至是反 马克思的东西)硬塞到马克思主义之中,从而使马克思主义丧失其本质,失去其本来面 貌,丢掉其 科学 性。
问题二:中国学者以中国的话语形式与语境能够正确解读马克思文本吗?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应当说,倡导开展马克思文本研究,无论是主观愿望还是实际意义,都是无可厚非的 。这里的问题是,我们以中国的话语形式与语境能够正确地解读马克思文本吗?马克思 文本研究难道只是我们的一种良好愿望吗?
作为解释学的先驱,施莱尔马赫曾经对正确地理解文本提出了较为苛刻的条件。他认 为,在语言方面必须做到:(1)结合作者所处的具体条件来理解文本的意义(历史性原则 );(2)在与周围其他语词构成的意义整体中,也就是在一定的语境中去理解每个语词的 意义(整体性原则)。而在精神方面,他所提出的条件是:理解者必须走出自己的内心世 界,进入作者(创作时)的精神境地,即回到作者的思想源头,才能重新体验或再现作者 的原意。施莱尔马赫的解释学被称为客观主义解释学,他所强调的是解释的客观性。而 以他所提出的条件,我们要想正确地解读马克思文本是有相当大的难度,并且这种难度 是我们无法克服的,因为无论从话语形式还是从语境角度来看,中国学者都不具有正确 理解马克思文本的优势。
值得注意的是,在对效果历史意识作具体说明时,作为现代解释学的代表人物的伽达 默尔曾经明确说道:“效果历史意识首先是对诠释学处境的意识。”“处境这一概念的 特征正在于:我们并不处于这处境的对面,因而也就无从对处境有任何客观性的认识。 我们总是处于这种处境中,我们总是发现自己已经处于某个处境里,因而要想阐明这种 处境,乃是一项绝不可能彻底完成的任务。这一点也适合于诠释学处境,也就是说,适 合于我们发现自己总是与我们所要理解的流传物处于相关联的这样一种处境。对这种处 境的阐释,也就是说,进行效果历史的反思,并不是可以完成的,但这种不可完成性不 是由于缺乏反思,而是在于我们自身作为历史存在的本质。”(P387)正是从伽达默 尔的有关论述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他的现代解释学对施莱尔马赫的传统解释学的巨大修 正,而且也看到了中国学者正确理解马克思文本的可能性与优势所在。伽达默尔所提出 的效果历史意识展示了一种开放性的逻辑结构,他极力强调的是,我们总是处于某种处 境中去实现对文本的理解的,而这种理解实际上就是在过去与现在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 桥梁。因此,尽管中国学者在马克思文本研究中不具有话语形式与语境方面的优势;但 是,中国学者却拥有另一种优势,这种优势就是中国现在所在进行的这场蓬蓬勃勃的社 会主义实践。对 社会 主义的科学预见是马克思文本的主要内容,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 是与我们所要理解的流传物(对于我们来说,即是马克思文本,引者注)相关联的这样一 种处境”(P387)。这个“处境”是一种价值连城的“馈赠”,是以十几亿的中国人 所开展的社会主义实践作为基础的,它使中国学者有了在理论与实践的对比中正确理解 马克思文本的可能性。西方学者之所以十分关注来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声音,就在于 他们缺乏中国学者的这种处境优势,这种优势甚至可以帮助中国学者弥补话语形式与语 境方面的不足。当然,可能性是一回事,现实性又是另一回事。虽然从现代解释学的角 度来看,中国学者已经拥有了正确解读马克思文本的优势,但是,要把这种优势变成现 实的存在,尚需要中国学者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