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与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理论创新(1)(3)
2015-02-28 01:16
导读:毛泽东思想在建国以后的理论创新,主要有哪些呢? 第一,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
毛泽东思想在建国以后的理论创新,主要有哪些呢?
第一,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巩固,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创造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治经济条件。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国家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即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开辟出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道路。
这条新道路是:通过以国家工业化为主要 内容 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了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为社会主义改造奠定物质基础。对个体农业,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走从互助组到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再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这样逐步过渡的道路。对个体手工业的改造,也采取类似的 方法 。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最终实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所设想过的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毛泽东强调,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社会生产力;我们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所用的方法是和平的方法。
在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起一套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与此同时,开始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中国共产党在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立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任务。
第二,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处在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从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到建成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要努力把中国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使中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在社会主义社会,要善于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认识和处理各种复杂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社会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同上层建筑的矛盾。在阶级斗争基本结束的条件下,中国共产党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社会存在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要造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调动国内国外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要始终把农民和农业问题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在经济建设上,要坚持以农业为基础,正确处理重工业同农业、轻工业的关系,走出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工业化道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还要处理好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中央和地方,汉族和少数民族等各种关系,处理好积累和消费的关系,注意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在政治建设上,要扩大国家的
民主生活,加强民主集中制和人民民主的法制,克服官僚主义;实行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巩固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在科学文化建设上,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
论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及其指导意义
邓小平变通思维的基本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