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马克思主义热”的社会文化根源(1)(2)
2015-03-04 01:08
导读:而最能表明这种思想转变或觉醒的当数诺贝尔奖获得者、德国的文学家伯尔(Henrich B@①ll)。他在1961年这个动荡年代的前夜发出了颇具代表性的感想,他说:
而最能表明这种思想转变或觉醒的当数诺贝尔奖获得者、德国的文学家伯尔(Henrich B@①ll)。他在1961年这个动荡年代的前夜发出了颇具代表性的感想,他说:“一部进 步史乃是一部忘恩负义史。后生者只是一味地捞取和享用好处,至于曾为好处所付出的 代价连想也没去想。掺和在这种忘恩负义之中的还有愚蠢、无知以及理论家、知识分子 通常所具有的蔑视。”(P60)伯尔所说的忘恩负义便是直接针对我们的 时代 对马克思 的遗忘。关于马克思的历史作用,在伯尔看来,当代西方的“忘恩负义”体现在人们对 工人运动、社会主义这样的词语已经不再有感激之情,但是他说:“须知:没有工人运 动,没有社会主义者,没有它们的思想家,他的名字叫卡尔·马克思,当今六分之五的 人口依然还生活在半奴隶制的阴郁的状态中;没有斗争,没有起义,没有罢工,这需要 发动,需要引导,资本家是连半步也不会让的。”(P60)如果没有马克思,我们可能 还要为8小时工作制、甚至在上班时间稍微坐一下的权利而斗争。或许我们今天已经在 工作时数上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而现代人也已经逐渐认识到了马克思的功劳。 他们知道,以前的对抗态度无非是一种“愚蠢、无知”以及那些别有用心的理论家和知 识分子“通常所具有的蔑视”。因此作为有识之士对马克思主义的逐渐精当理解的结果 ,并为庆祝《共产党宣言》出版150周年,在欧美马克思主义复兴热的 影响 下,来自全 世界各地的数百名学者于1998年5月云集巴黎,参加国际性研讨会,此后,还在世界各 地采取多种形式举行纪念活动。在他们看来:“这本小册子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论述了建 立在唯物史观之上的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主张,号召全世界的无产者团结起来争取自身的 解放,拨动了全世界亿万人的心弦,展示了从深层震撼历史发展的魅力。……这是一次 重新认识该书现代意义的机会。”(P153-154)同时他们更是认为这是重新认识和接 近马克思主义的一次良机。正如一位美国学者所说:“过去仇恨共产主义的人大多已经 成熟,并且反过头来努力为苏联祝福。”(P212)这位学者的观点代表了西方学界一 种总体上的思想倾向——认识上的觉醒。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二、对资本主义精神文化危机的反思
西方国家有识之士对马克思主义在认识上的觉醒是被资本主义现实中的深刻危机所触 发,并逐渐认识到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时的深刻和睿智,进而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热 ”。越来越多的学者不仅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宝库中去借贷理论成果,甚至公开卖弄起 马克思主义的术语和思想,争相以“马克思主义者”进行自我标榜。
在经历了长时间反对马克思主义的“喧哗与骚动”之后,许多反传统的急先锋从精疲 力尽的“解构”游戏中“寻根”归来,厌恶了无聊的现实,而逐渐认识到当今西方的生 存境遇,体会到深深的危机感和幻灭感,精神文化上的内在矛盾变得十分尖锐。于是人 们不得不追问:“社会秩序既缺乏作为生命力之象征性表现的文化,又缺乏作为动机或 聚合力量的道德因素,那么,靠什么才能够把社会粘结为一体呢?”(P132)资本主义 的文化矛盾与来自现代社会本质的一个更为普遍的问题相关,即,今天的社会结构(技 术— 经济 体系)同文化之间有着明显的断裂。前者受制于一种由效益、功能理性和生产 组织(它强调秩序,把人当
作物件)之类术语表达的经济原则。后者则趋于靡费和混杂, 深受反理性和反智情绪的影响,这种主宰性情绪将自我视为文化评价的试金石,并把自 我感受当作是衡量经验的
美学尺度。所以说:“事实上,正是资产阶级经济体系——更 精确地说是自由市场——酿成了传统资产阶级价值体系的崩溃。”(P102)西方学者 普遍相信,“我们正处在西方社会发展史的一座分水岭上:我们目击着资产阶级观念的 终结——这些观念对人类行动和社会关系尤其是经济交换都有自己的看法,——过去的 二百年中,资产阶级曾经靠着这些观念铸成了现代社会。”(P53)人们相信,现代人 正伫立在一片空白荒地的边缘,仿佛如艾略特所说的“荒原”。现代主义的衰竭,无拘 束自我的令人厌倦,以及
政治 言论的枯燥无味,所有这一切都预示着一个漫长时代行将 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