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解放政治思想——浅议如何正确认识资本(2)
2015-06-20 01:11
导读:邓小平汲取了教训。他以一个“实事求是”派的坦荡胸襟和政治家的宏畴大略,逐步摆脱了意识形态划界和社会主义至上的态度,提出“观察国家关系问题
邓小平汲取了教训。他以一个“实事求是”派的坦荡胸襟和政治家的宏畴大略,逐步摆脱了意识形态划界和社会主义至上的态度,提出“观察国家关系问题不是看社会制度”,(p168)要“以自己的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来谈问题和处理问题”(P330),为了使社会主义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必须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p373)小平没有简单、抽象的否定资本主义,而是一方面尊重别国依据历史和现实做出的选择,决不对别人指手划脚,一方面撷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精华点为我作用。他一再强调:“各国的事情,一定要尊重各国的党、各国的人民,由他们自己去寻找道路,去探索,去解决问题” (p318),“更不应该要求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采取中国的模式。”(P318)“我们反对人家对我们发号施令,我们也决不能对人家发号施令。这应该成为一条重要原则。”(p319)综观小平的思想,他对资本主义的态度是客观的,甚至可以说是超然的:他不仅做到了结合我国实际看待社会主义,还做到了结合他国实际看待资本主义,他对资本主义是辩证的肯定多于否定。从辩证的否定到辩证的肯定,这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人对社会主义政治思想的极大发展和突破,使社会主义政治思想史上的一个巨大飞跃,是中国当代政治思想解放的先声。正是超出了传统政治思想的拘囿,中国的历史才有了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宏篇华章。党的十六大报告,在总结二十多年特别是十三年改革开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建设政治文明,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P29)这观念的提出,本身就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辩证肯定,是小平政治思想解放的进一步延伸。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除了中国,其余仅存的几个社会主义国家也在改革的同时开始了更新思想认识的艰难探索。
(二)形式上的倒退,思想上的前进
借鉴资本主义的某些因素,是倒退还是前进?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科学社会主义尤其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政治思想的发展。
“新经济政策”实行后,社会中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即商品活动活跃起来,城乡市场趋于恢复,货币和价值规律重新发挥作用。于是有人认为这是一个十分可怕的现象,认为俄国向市场这个魔鬼说:请你来帮帮我们的忙。他们十分欣赏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的无货币、无商品的情形,认为现在的俄国十月革命的大厦正在摇摇欲坠,这意味着转向资本主义。甚至有的人为此退却而嚎啕大哭,还有人作诗:看!莫斯科受寒忍饥,从前整齐美丽,而现在是买卖投机。中国改革面临的非议和责难更为庞杂,农村改革之初,社会上出现了“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退倒解放前”的抱怨;兴办特区,有人发出“只有那面旗子还是红色”的悲叹;“建立社会主义是市场经济体制”刚一提出,北大教授解万英就愤然跃楼,为传统社会主义峋道……各种阻碍,均源于思想认识,尤其是传统的社会主义政治思想,更明确地说,社会主义政治思想在阻碍着社会主义的改革和发展,这不能不说是社会主义政治思想史上不光彩的一页,不能不说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大失败。
到底是倒退还是前进?列宁做出了很好的回答:“退一步,进两步”。退是为了进,为了进必需退,不退就不能进。他提出还要进一步退却,要退够,退到何处呢?列宁说:“退到国家资本主义(租让制)上去,退到合作制的资本主义上去,退到私人资本主义上去”(P514)。列宁实质上解答了如何看待社会主义条件下出现资本主义因素的问题,结合小平的改革和建设思想,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从形式上看,我们恢复了某些资本主义成分,但实质上是为了加快生产力的发展,让资本主义成分在发展中自行消亡;从形式上看,我们允许了“先富”,允许剥削的存在,但实质上我们是为了早日实现“共富”,最终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这是列宁和邓小平对实现共产主义的现实途径的新探索,是从“左派幼稚病”和“极左”的思想路线回归到实事求是的正轨,是客观认识资本主义的新思路,使社会主义政治思想史上的一个极大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