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毛泽东的发展观偏向
2015-06-18 01:09
导读:政治论文毕业论文,论毛泽东的发展观偏向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论文是很好的参考:
论毛泽东的发展观偏向
论毛泽东的发展观偏向
摘 要 作为前驱先路,毛泽东率先展开了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问题的探索,突出表现在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属、目标、动力、战略重点、方针、模式等方面的艰辛探索,形成了颇具毛泽东特色的发展观偏向。这些探索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至今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 毛泽东 发展观偏向 社会主义建设
在中国的发展问题上,毛泽东提出了“施仁政的偏向”这一总体思路。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毛泽东就指出:“所谓仁政有两种:一种是为人民的当前利益,另一种是为人民的长远利益,例如……建设重工业。前一种是小仁政,后一种是大仁政。两种必须兼顾,不兼顾是错误的。那么重点放在什么地方呢?重点应放在大仁政上。现在,我们施仁政的重点应放在建设重工业上。要建设,就要资金,所以,人们的生活虽然要改善,但一时又不能改善很多。就是说,人民生活不可不改善,不可多改善;不可不照顾,不可多照顾,照顾小仁政,妨碍大仁政,这是施仁政的偏向。”毛泽东“施仁政的偏向”体现了他发展观的偏向。孟德斯鸠曾说过:“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变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到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用这句话来审视毛泽东发展观的偏向,可以说,没有界限的偏向很容易导致偏离、忽视、替代甚至偏废、扭曲,这正是毛泽东发展观的偏向在当时特定的时代历史背景下的表现。探索毛泽东发展观的偏向表现,对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推进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1 在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属上,毛泽东忽视个人利益,把国家利益强调到不适当的高度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一方面毛泽东明确指出我们的目的首先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却由于“把国家利益强调到不适当的高度并把中央政府看成是单一的利益实体,从而忽视了地方、企业和劳动者个人的利益”。说毛泽东忽视个人利益并不是指毛泽东主观上不想改善人民的福祉,在毛泽东看来,为人民谋利益首先要解决人民群众眼前的物质利益问题。他强调指出:“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利益”,这是“我们党的根本路线、根本政策”。建国后,毛泽东更是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论断:“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是为人民服务的经济”。这些都显示出毛泽东发展观的出发点和归宿在于“为民”的思想和价值取向。
然而,在当时特殊的时代条件下,在一个被资本主义封锁包围的经济极端落后的大国,为了能够迅速地集中全国的物力、人力、财力建立起我国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维护新中国的主权与独立,其结果必然是在发展的偏向上选择不惜一切代价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国防实力。与此同时,个人的社会角色政治化,社会从舆论上更多强调的是奉献,个人不敢主张自己的利益,人们生产与生活的目的之一就是消灭私有财产,“私”是万恶之源。包产到户的出现,其实质是中国农民在利益分享领域讨得的国家和集体在一定程度上的放权让利,它给了中国农民一个计较个人利益的可能性空间,从一个角度佐证了中国曾长期忽视、否认个人的社会独立性,过分强调集体主义,过分强调个人为国家和集体奉献的事实,这是对毛泽东自己倡导的一切经济活动必须以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结合的原则的背离,其结果当然是损害了人们生产的积极性,迟滞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2 在发展的目标问题上,毛泽东偏离了生产力和共同富裕的目标,以阶级斗争为中心
就我们党来说,毛泽东最早提出社会主义要发展生产力和实现共同富裕两个目标。早在1944年毛泽东就第一次提出了“共产党是要努力于中国的工业化的”,为此,他强调,“谁要是不认识这个最有发展、最富有生命力、足以引起一切变化的力量,谁的头脑就是混沌无知”,“如果我们不能发展生产力,老百姓就不一定拥护我们”。不仅如此,毛泽东还第一次提出“共同富裕”的概念,并且将共同富裕与社会主义联系起来思考。1955年毛泽东指出,在土改后,农民发生了分化。如果我们没有新的东西给农民,不能帮助农民提高生产力,增加收入,共同富裕起来,那些穷的就不相信我们,他们会觉得跟着共产党走没有意思……为巩固工农联盟,我们就得领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使农民共同富裕起来,穷的要富裕,所有农民都要富裕,并且富裕的程度要大大超过现在的富裕农民。在毛泽东看来,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不仅是财富的增长,而且是广大人民的共同富裕,这是一个关系到社会主义政权基础是否巩固的重大问题。在社会主义的发展中第一次将发展生产力和共同富裕作为目标相提并论,为后来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提出奠定了必要的认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