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论毛泽东的发展观偏向(2)

2015-06-18 01:09
导读:然而,由于没有摆脱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的影响,也由于党对国际形势的错误判断和对国内形势的过火反应,本来党在1956年“八大”已宣布阶级斗

然而,由于没有摆脱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的影响,也由于党对国际形势的错误判断和对国内形势的过火反应,本来党在1956年“八大”已宣布阶级斗争基本结束,但是1957年反右运动之后,中共中央领导层推翻了“八大”对一些基本问题所做的正确判断,毛泽东在1957年10月中共八届三中全会上说,“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是主要矛盾”毛泽东之后又提出“谁胜谁负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估计面前,毛泽东更多地从现实政治的需要出发,着眼于未来考虑现实,在发展生产力、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与防止党和国家变修方面,毛泽东选择偏向后者,执着地认为只有坚决地对修正主义进行革命,才能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试图通过“抓革命,促生产”来防止党和国家变修,其结果必然演变为以阶级斗争为中心的文革十年内乱的发生,从而使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与生产力目标相背离,最终也不同程度地损害了毛泽东呕心沥血所维护的社会主义。
3 在发展的动力上,毛泽东忽视了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作为最根本的决定性力量的作用,更多地注意变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毛泽东一方面把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看作一个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更多地注意变革生产关系,更多地强调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忽视生产力的发展。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毛泽东开始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发展动力的一般原理运用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实际国情,他提出“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正是这些矛盾的运动推动着社会主义向前发展。而这些矛盾呈现出既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相矛盾的方面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这个理论第一次比较科学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为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但由于这些思想只是侧重于理论上的分析,未能从微观上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形式进行阐述,因而在实践上难于操作,毛泽东的正确思想难于在实践中贯彻下去甚至发生偏差。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提出了“革命加生产即能解决吃饭问题”这一著名观点。在他看来,解决中国的生产发展问题,必须以革命为手段和基础,即只有通过革命的手段推翻反动的、落后的上层建筑,改变腐朽没落的生产关系,才能使得生产问题、民生问题得到彻底的解决。革命的成功、思维的惯性使得毛泽东将革命时期的这一局部真理当作普遍真理照搬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于是出现了通过生产关系的大变革来促进生产发展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通过荡涤上层建筑的污泥浊水来建立一个公正、公平、纯洁的理想社会的“十年文化大革命”。可以说,毛泽东为谋求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所进行的这两大试验严重地背离了生产力发展与生产关系变革、上层建筑的变革相统一的原则。导致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这种全局性的“左”倾错误发生的原因,正如邓小平指出的那样:“毛泽东有一个重大缺点,就是忽视发展生产力。不是说他不想发展生产力,而是方法不都是对头的。”
4 在发展的战略重点问题上,毛泽东扭曲了轻工业和农业应有的发展地位,过分强调重工业的优先增长
一方面,毛泽东抓住了现代化的核心和关键,提出中国式的工业化道路主要是要处理好农、轻、重之间的比例关系问题,另一方面,毛泽东仍然过分强调重工业的优先增长,没有将轻工业和农业放在应有的发展地位,导致农、轻、重比例失调十分明显,农业和轻工业发展过分缓慢,经济效益全面下降。如何以苏为鉴正确处理农、轻、重之间的关系,走中国式的工业化道路?毛泽东曾表示出要非常重视农业,还首创把安排国民经济计划的次序由重轻农调整为农轻重,并提出了农、轻、重并举和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方针。但实际上,为了实现国家工业化这一至高无上的战略目标,同时也因受苏联工业化从农业中提取剩余的影响,我们长期执行的是一条重工业倾斜战略,把发展重工业始终摆放在优先地位,农业始终被放在服务于、服从于国家工业化的从属地位。1957年,农、轻、重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分别为43.3%、31.2%、25.5%,到1978年则变为27.8%、31.1%、41.1%,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农业和工业之间结构的畸形状态,破坏农业和工业之间的内在本质联系,并且形成连锁反应,使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处于极端艰难的境地”,用邓小平的话来表述,就是“从1957~1978年,‘左’的问题使中国耽误了差不多20年。中国在这一时期也有发展,但整个社会水平处于停滞状态。”这正是新一代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决心加快产业结构改革、树立新的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动因。
上一篇:藏族传统的生育习俗及其优生学分析(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