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美国信息战概念的变化及其对信息战发展影响((2)

2015-06-30 01:11
导读:4.强调“人”是信息系统的关键要素,注重发挥“心理对抗”的作用 该指令指出,随着信息战的发展,“人”已成为信息系统的关键要素,“信息对抗”的


  4.强调“人”是信息系统的关键要素,注重发挥“心理对抗”的作用

  该指令指出,随着信息战的发展,“人”已成为信息系统的关键要素,“信息对抗”的目的之一就是形成特定的环境以影响决策,而凭借信息系统的信息作出决策的正是“人”。因此,在“信息对抗”中“心理对抗”(psychologicaloperations)具有重要地位,其作用在索马里、海地、卢旺达和波黑等紧急行动中已得到验证,并被高度评价为“最灵活的首选威慑方式”。其关键就是通过 应用 先进信息技术对世界舆论和潜在敌方领导施加影响以形成威慑,从而消除危机。

  
  5.注重“信息对抗”中的“民事”与“公共事物”

  美国为充当世界警察,经常要对其他国家采取军事行动,特别注重在“信息对抗”中发挥“民事”与“公共事物”活动的作用。

  所谓“公共事物”就是指国防部各部门针对公众所开展的新闻宣传与加强军民关系的活动。该指令认为,协调好“公共事物”与“信息对抗”计划的关系可确保“公共事物”支持指挥官的行动目标。关键是为国内外公众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

  所谓“民事”是指美军与其占领地(国)政府、居民之间的关系。指令认为,在“信息对抗”中可利用“民事”活动影响或控制当地的基础设施来支持“信息对抗”目标。“民事”活动由于涉及与当地重要组织和个人的关系,因此在“信息对抗”中的作用尤为重要。

  三、《信息对抗》指令对美国信息战发展的影响

  《信息对抗》指令的公布标志着美国信息战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信息对抗”概念体系的提出填补了信息战 理论 界官方定义的“空白”,在一定程度上结束了理论界无休止的争论,为后来国防部的工作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政策指南。正如美国陆军军事行动、战略与动员局“信息对抗”处负责人布赖恩E·佛雷德里克斯上校所说:“我们正站在“信息对抗”的十字路口。既然为民这个新概念而经历的漫长协调和争论过程已经结束,现在就应重点对国防部内外的“信息对抗”进行彻底评估。”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美国防部通过提出“信息对抗”概念找到了能被其他部门接收的术语,消除了其他政府部门想与“战”划清界限的顾虑。在“信息对抗”概念下,国防部更容易与其他政府部门和 企业 界协调工作,以及将以“信息对抗”名义制定的政策和计划守铨纳入国家安全战略,在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安全工作中更加积极地发挥作用。

  “信息对抗”概念的提出,表明美国国防部不仅准备打赢“危机和冲突时期的信息战”,更强调在平时和危机爆发前运用“媒体战”、“心理对抗”等“信息对抗”手段形成信息威慑,从而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四、美国信息战活动的新动向

  《信息对抗》指令颁发后,美国信息战理论界的争论开始趋于平静,国防部围绕新指令发展“信息对抗”能力的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1.修订条令、政策,调整组织机构

  指令颁布后,参联会根据“信息对抗”的概念制定了代号为JointPub3-13的《联合信息战条令》(草稿),特别强调了部际间的协作;C3I助理国防部长正领导制定一项《信息对抗主计划(informationoperationsmasterplan)》,其重点是“信息保证”。

  国防部和三军都根据新指令的要求调整现有信息战机构的职能,将这些机构的业务范围从信息战扩展到包括一切“信息对抗”活动。此外,作为“联合作战能力评估”(JointWarfightingCapabilitiesAssessments)任务的一部分,联合参谋部与各联合司令部和军种正一起考虑如何按“信息对抗”的要求重新调整组织机构。据悉,国防部C3I助理国防部长办公室正在进行改组。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
网络政治参与中的“群体极化”
美国国防部国防科学技术战略
上一篇: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员队伍发挥作用的不利因素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