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发展的“张力网”(2)
2015-07-11 01:12
导读:二、体系建构:突现逻辑魅力 与上述反对对话的观点相呼应,有学者认为在反形而上学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新哲学, 本质上是一种历史辩证法,不再是传统
二、体系建构:突现逻辑魅力
与上述反对对话的观点相呼应,有学者认为在反形而上学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新哲学, 本质上是一种历史辩证法,不再是传统的体系哲学,否则,势必带有基础主义、本质主 义之嫌。因而,新时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与发展从建构新的哲学体系着手是不可 取的。对此,引发了学界的激烈争论。
我们认为,任何严肃的理论无不有严密的逻辑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逻辑体系当然 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体系哲学,但这不意味着没有一个严密的逻辑体系,更不妨碍以此为 切入点,通过建构新逻辑体系创新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首先,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物质是逻辑基项,实践是逻辑始项,劳动、生产方式、 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阶级斗争、劳动群众等构成了逻辑中介,人 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则是其逻辑终项。它们按照一定的逻辑规则,形成了一个由实践基 础上有机论的自然观、交往实践论的社会观、实践唯物主义历史观、辩证唯物主义认识 论和集真、善于一体求美的自由观构成的十分严密的逻辑体系。
其次,承认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逻辑严密的哲学体系,能否排除基础主义、本质主 义哲学之嫌呢?回答当然是肯定的。因为这个体系是开放的,它不崇尚任何超验的哲学 实体。具体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概念、范畴及哲学范式,实现了对旧哲学的 革命性变革,是于实践中生成的,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 观来说,它不同于传统哲学(包括旧哲学和传统教科书)中的物质概念。旧哲学和传统哲 学教科书中的物质是一种实体,以此为基石的哲学体系在理论上是超验的,在方法上是 形而上学的,在思维方式上是追根究底的实体主义,在哲学范式上是世界论的、本体论 的抑或是近代主体论的范式。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集中通过实践概念体现出来。 由于实现了哲学主题的历史性转变,所以以实践为本体的新世界观认为,社会历史不过 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其着力专注于经验世界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自 我的基本关系,是一种关系性思维方式,建立起关怀人的
人类学哲学范式。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