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党群关系的思考(1)(2)
2015-07-28 01:08
导读:(四)思想因素 受社会转型时期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些人的思想出现了混乱和涣散:首先,表现在社会改革和社会发展道路的曲折性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
(四)思想因素
受社会转型时期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些人的思想出现了混乱和涣散:首先,表现在社会改革和社会发展道路的曲折性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成分的复杂性,使一些人对社会主义事业及前途产生模糊认识,对社会主义改革实践产生怀疑,从而动摇了对社会主义的信念,产生悲观失望情绪。其次,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物质利益矛盾,导致了一些人的心理失衡,特别是社会分配不公平现象引发了一部分人的不满情绪。最后,市场经济利益诱发的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造成了一种浮躁情绪;另外,对外开放过程中,乘虚而入的西方错误经济思潮、政治思潮以及封建残余思想沉渣泛起,中西文化冲突、激荡使一些人不辨良莠,产生一种崇洋媚外的情绪和颓废落后的宿命论观点,所有这些都严重地侵蚀着党联系群众的思想阵地,影响了党群关系的健康发展,从而也影响了党的事业和党的先进性的正常发挥。
二、构建和谐党群关系的对策思考
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党的最大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因此,党要实现长期执政的目标,就必须不断探索构建和谐党群关系的新途径,永葆党的先进性。
(一)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奠定构建和谐党群关系的经济和社会基础
群众是最讲实惠的。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群众工作的基本任务,也是构建和谐党群关系的根本。因此,要构建和谐的党群关系,就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 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大力发展生产力,努力推动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发展。发展是硬道理,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只有生产力发展了,才能解决人民群众各方面的利益需求,党群关系才能和谐。因此,当前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生产力。要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增长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同时要坚持以人为本,兼顾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从而为构建和谐的党群关系打下坚实基础。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2 完善利益协调机制和矛盾疏导机制。在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变化的情况下,我们必须把提高群众利益协调能力作为减少党群之间利益冲突的重要方面来加强,把处理好不同阶层利益之间的关系,构建利益协调机制作为改善党群关系的治本措施来抓。在制定政策时,要始终坚持最大多数劳动群众首先受益的原则,善于从政策取向上找准最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与不同阶层具体利益的结合点,注意研究人民群众利益需求变化发展的规律,把不同利益和意见整合为公共政策,通过利益整合,使各个利益主体公正合理地分享社会利益,力求避免两极分化。当前应加大“三农”工作力度,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缩小城乡之间、农村区域之间收入差距。通过建立健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解决贫困、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问题,增强社会和谐程度。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建立注重公平、能够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的利益调节机制,在非平衡发展中建立动态平衡机制,保护合法收入,限制垄断行业,取缔非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保障最低收入,逐步缩小收入差距,保证社会公平与和谐。同时要健全完善矛盾疏导机制,通过加强和完善信访工作,对人民群众的思想问题和实际困难进行耐心的疏导教育,正确处理“求同”与“存异”、正确导向与宽容认可的关系,通过帮助人们解决实际困难、协调利益关系、沟通思想感情、疏导相互关系,起到消除矛盾、凝聚人心的作用;要充分发挥工、青、妇等群团组织的优势,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调解等方法,依法及时处理好群众生产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从而赢得群众的信任,为营造和谐的党群关系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