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总体性质(2)

2015-08-02 01:38
导读:实践是物质和意识的现实的统一,是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实践中的物质和意 识的关系已经消除了“何者是第一性的”这一本体论的问题。恩格斯

  实践是物质和意识的现实的统一,是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实践中的物质和意 识的关系已经消除了“何者是第一性的”这一本体论的问题。恩格斯说:“相互作用消 除了绝对的首要性……”(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506页。),而本体论 的问题追求的正是“绝对的首要性”。实践概念本来就不是一个本体论的概念。近代哲 学的历史告诉我们:如果用本体论思维去看实践,那么,最终不是把实践还原为物质( 唯物主义),就是把实践还原为精神(唯心主义)。虽然还原的后果相反,但二者都消解 了实践。因此,实践哲学只能在本体论思维之外才能存在。
  这样,“实践唯物主义”就遇到了一个新的问题:如果说实践概念“消除了绝对的首 要性”,只能在本体论之外存在,那么,我们为什么又把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叫做“实践 唯物主义”?实践哲学成为唯物主义的根据又是什么?我认为,实践唯物主义对于旧唯物 主义来说,是一种改变了形态的新唯物主义。这种新唯物主义之所以仍然被称为唯物主 义的根据,已经不再是思维和存在、物质和精神何者第一性的问题,而是是否承认人的 实践活动有客观规律性的问题。正是在这个问题上,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既不同于传统 的唯心主义(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实践的能动的方面,否定实践的客观性),也不同于 旧唯物主义,因为旧唯物主义也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注:马克 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这种新唯物主义已经不再是同传统的唯心主 义相对立的旧唯物主义,而是一种全新的既同唯心主义对立、又同旧唯物主义对立的唯 物主义。因此,真正的辩证唯物主义是实践的唯物主义。
  
      二、体系改革:实践唯物主义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马克思创立了“新唯物主义”,并不是简单地回到十六至十八世纪的机械唯物主义; 马克思对黑格尔唯心主义的辩证法的“颠倒”,也并不是把精神颠倒为物质,而是把黑 格尔的抽象的精神活动史颠倒为现实的人的感性活动史。因此,马克思的辩证法是关于 现实的人的现实的感性活动以及感性活动史的辩证法,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是关于 人的感性活动史的唯物主义。教科书讲的那种唯物主义,即使对于费尔巴哈来说也是一 个倒退。德国古典哲学已经把哲学的问题归结为人的问题。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一种 人本学的唯物主义。这种连费尔巴哈都不能接受的唯物主义却被安在马克思的头上,是 货真价实的理论倒退。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一九十年代中期,我国学术界关于马克思哲学总体性质的理解,开 始立足于实践概念对传统教科书的物质本体论哲学进行批判。人们把实践概念作为马克 思哲学的核心概念,并以此为基础来解释马克思哲学,形成了“实践本体论”、“实践 唯物主义”等观点。关于实践本体论的观点,不仅仍然是用本体论的思维方式去处理一 个非本体论的问题,而且这种提法也没有马克思文本的根据。即使是坚持“实践唯物主 义”的观点的人,大多数也没有反映马克思本来的思想。绝大多数人都把“实践唯物主 义”观点或“实践观点”看作是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但却把历史唯物主义仅 仅看作是马克思的历史观。这样,就把马克思的哲学的实践概念看成超越了历史唯物主 义、高居于历史唯物主义之上的抽象的实践,而不是现实的具体的实践。尽管人们反复 声明:我们理解的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实践。但是,如果把历史唯物主义仅仅看成是实践 唯物主义世界观下属的不具有世界观意义的历史观,那么,作为超越历史观的“实践观 世界观”所讲的实践就不可能具有社会历史的性质,不可能是现实的实践,而只能是德 国近代哲学讲的抽象实践。这种对实践的解释,不可能超越近代德国哲学对实践概念的 抽象解释。事实上也是如此。我国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实践唯物主义观点用来解释哲 学问题的实践原则,主要是主体性、能动性、超越性、批判性、创造性、选择性等原则 ,而这些解释原则也同样是近代德国哲学的主要解释原则。社会性、历史性原则并没有 进入世界观,因而它对实践原则的理解并没有超出近代德国哲学。
上一篇:马克思与毛泽东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