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家族的集体主义:乡村社会的政治文化认同(4)

2015-08-22 01:09
导读:3、道德建设与精神动力 在传统中国乡村社会,家族的集体主义提供给族人的道德规范,是与封建国家的意识形态相一致的儒家伦理。科大卫和刘志伟的研


3、道德建设与精神动力

在传统中国乡村社会,家族的集体主义提供给族人的道德规范,是与封建国家的意识形态相一致的儒家伦理。科大卫和刘志伟的研究表明,明清时期农村家族建设的重要目标是与国家正统搭上关系(科大卫,刘志伟,2000,3)。家族道德建设的基本目的,一是获得国家正统的认同,二是维护族内道德秩序。家族维护这种道德秩序的基本手段是道德教化。当然,道德教化的权力还得凭借家规族法,即对于那些品行不端的族民,给予必要的惩罚;对于那些有乱伦行为的人,家族甚至可以动用极刑。家族道德教化还有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鼓励族人考取功名,而考取功名是进入国家权力阶梯的开端,由此把更加的族人推进国家的官僚机构。家族道德文化建设的结果,就是不断强化家族的集体主义或家族认同意识,并通过传播儒家思想而与国家意识形态相一致。

目前,村集体对村民的道德文化教育的机制亟待建立健全。前面已经指出,传统的道德文化教育是与家族的教化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而目前的道德文化教育或者说“精神文明建设”,到底宣传什么、灌输什么、坚持什么,村里的精英群体即干部们也有些迷茫。村民特别是农村青年,对集体化时期的那套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既也不买帐,也慢慢生疏起来了。可以说,目前的农村的思想道德文化领域,存在一个真空。如何填补这个真空呢?时下,大张旗鼓宣传的是江泽民总书记的“三个代表”思想。关键的问题是,过去总是跟农民讲,某某“基本路线教育”一百年不动摇,可没过多久宣传内容或“主旋律”就变了。究竟想要农民接受什么思想?如果国家宣传教育的内容总是摇摆不定,那么农民就会不理睬了。

无论如何,农民是需要集体主义精神的,这种集体主义为非集体化后的农民谋求自身利益提供了精神动力。如何把蕴藏在农民身上的集体主义同社会主义有机地结合起来,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现实问题。

大学排名





三、简短的结论


中国的农民联家为族、联族为宗、联宗为村的历史与现实,体现了一种被称之为“家族社会主义”的精神,这种“家族社会主义”的实质是家族集体主义。家族集体主义的基本功能,一是为建构集体福利机制提供了正当的理由;二是体现在家族集体安全和维护族内秩序的需要上面;三是提供家族道德文化教育的核心内容。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和发展,中断了中国农村的家族史。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取代了家族的传统功能。农民对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拥护,既是由于这种集体主义满足了他们精神需要,也是由于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为农民提供了基本生活保障和社会福利。农村改革以后,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功能弱化了,农民对福利的、安全和道德文化的集体主义的需求并不会随着包产到户而“包产到户”。如果城乡分割的问题不解决,如果城市的大门老是对农民关闭着,那么农民将会“重温旧梦”,在家族文化的传统中寻找原本就属于他们的“家族集体主义”。



参考文献:

1、 David Faure and Helen F. Siu(eds.), Down to Earth: The Territorial Bond in South China,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2、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68。

3、 Jean Oi, State and Peasant in Contemporary China: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Village Government,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9.

4、 钱杭:<家族重建的意义>,刘青峰、关小春编《90年代中国农村状况:机会与困境》,香港中文大学,1998。

5、 陈光金:《中国乡村现代化的回顾与前瞻》,湖南出版社,1996年版。

6、 何清涟:<当代中国农村宗法组织的复兴>,刘青峰、关小春编《90年代中国农村状况:机会与困境》。

7、 刘金源:<农民的生存理性分析>,《中国农村观察》2001(6)。
上一篇:马克思“世界历史”观、全球化进程与社会主义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