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哲学研究中的两个教条及其超越(1)(3)
2015-10-09 01:05
导读:可见,哲学解释学所提供的是一种与“先验主义”有着根本差别的“历史性”立场。 坚持这种立场来看马克思的著作和思想,那么,无论是“早期”,“
可见,哲学解释学所提供的是一种与“先验主义”有着根本差别的“历史性”立场。 坚持这种立场来看马克思的著作和思想,那么,无论是“早期”,“中期”,还是“晚 期”,其各自的意义和价值如何,就不能靠某种原则和标准来先天地予以决定,而只能 通过后人带着特有的生活旨趣,在与其不断地对话和阐释中来历史性地显示和生成,在 某种特定诠释学处境中,也许马克思早期思想会凸显出来,进入人们的理解视域,显现 出其特殊的意义,而在另外某种诠释学处境,马克思的中期或晚期思想则可能会受到特 殊的重视,成为人们关注的中心,所有这些,都不能以某种先验的“成熟”和“不成熟 ”的二分法来匡定,而只能用“效果历史”和“理解的辩证法”来予以阐明。
如果承认这一点,那么就不难理解
马克思主义哲学演化过程中一个耐人寻味的历史事 实,那就是,在判决为“不成熟”之处,却有时恰恰成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与时俱 进、取得重大理论成果的思想源泉,而被认定为“成熟”的地方,在不少情况下却恰恰 陷入了僵化和教条。众所周知,“西方马克思主义”是当代理论景观一支不可或缺的力 量,在当代思想界占有重要一席。不可否认的是,他们中不少人主要所发掘和阐发的正 是被视为“不成熟”的青年马克思的思想资源,如马尔库塞、弗洛姆、萨特、柯西克、 沙夫以及南斯拉夫“实践派”的学者们等等,他们充分利用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有关思 想,来批判性地考察现代人的生存状态,寻求克服现代人生存困境的可能出路,取得了 许多重要的理论成果;在中国思想界,学者们也曾通过对马克思早期思想的开掘,有力 地冲击了僵化教条的哲学观念,尤其是它所凸显的人文向度和人文激情,使得马克思哲 学在中国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批判活力,无论在社会思想启蒙的层面上,还是学术观念 变革的层面上,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之所以出现上述状况,只能由当代人的生活旨趣 和特殊的诠释学处境来解释,如果固守“成熟”与“不成熟”的二分法教条,必然会无 视他们所取得的理论成果并对之采取简单粗暴的排斥态度。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系统分析
论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