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3)
2015-10-29 01:21
导读:人们往往把科学技术看成是生产力中的一个构成要素, 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开发,科学技术已经逐步地渗透到了其它各个生产领域
人们往往把科学技术看成是生产力中的一个构成要素, 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开发,科学技术已经逐步地渗透到了其它各个生产领域,并从根本上改变着它们的生产面貌,于工业有知识密集型工业,于种植业有科学种植,于牧业则有科学
养殖,等等。而其实,改变后进生产领域的生产面貌,使其有一个质的飞跃,这正是一种产业,作为一种先进的主导产业,所固有的属性。如现代工业的发展,随着其地位的上升,导致了种植业生产的机械化、化肥化,也导致了牧业生产的机械化、饲料化;更早的种植业的发展也使牧业当初的放牧打草变成了家畜喂料;我们又能说工业与种植业也是生产力中的两个构成要素吗?
同时,先进产业的兴起,又往往是后进产业为进一步发展,寻求出路的结果。如牧业的兴起始于猎犬的驯化; 种植业的兴起源于畜料的培植; 烧陶以盛放粮食(牧人们现烤现吃,装奶用皮袋),冶铁是为了农耕;当今科学技术的兴起,也正是工业企业为激烈竞争,更新设备,换代产品逼出来的——科技时代的来临已经为时不远了。
比工业更高级的科技生产力的兴起,必然需要一种比资本主义更进步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那就是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
把社会主义的产生,归结到科学技术的兴起上,很多人可能会有些失落,这主要是由于他们还不太明白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能动作用的缘故。历史上,日本在开始推行明治政策的时侯,机器大生产还是一个新事物,但变革以后仅仅三、四十年(一代人),日本就摆脱了殖民危机,打败满清,击退帝俄,发展成为一个工业的强国,这主要就是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强大能动作用。要知道,对一定的生产力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自发形成,人无可奈何,但能否即时地转变生产关系以适应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需要,则是衡量一个政权先进性的根本。如今中国东部的工业扩张已经趋于饱和,开始转而开发西部,东部的工业要再进一步发展,也就只能靠“战略性结构调整”了,因此,现在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与方法,研究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经济与社会体制,正是现实的需要与时代的要求。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三.人与人的关系
人类社会是由人构成的,人在物质上高于动物的活动进而能够制造与使用工具去劳动,在精神上高于动物的追求生命进而追求无限的幸福,这两者是辩证的,缺一不可的。我们当讨论生产力的时候,劳动是其根本,现在要讨论人与人的关系,追求幸福就成为问题的关键了。
在险恶复杂的大自然中,单个的人是难于生存的,因此人们要想生存或者进而生存的更好,他们就必须以某种关系为纽带, 结成由小到大的社会,分工协作,共同生活。 这样,一个社会人所能追求与得到的幸福,也就只能是社会幸福了。
人类最初的原始社会是以血缘为纽带结成的,父母妻儿,兄弟姐妹之间,多劳也不觉得亏,少劳也不以为耻,他们为了生存,分配都是均等的。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组成逐步庞大,由血亲的家庭,扩展到血缘的氏族,再到姻亲的部落,以至于地域的部落联盟,随着生存之外剩余产品的出现,血缘的疏远,成员之间若要再不分彼此,平均分配,已经是不可能的了。于是,一种新的社会组成——阶级社会开始了。
所谓阶级,就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起不同生产作用的同类人,或者说能实现不同社会价值的同类人,为了维护自己的生产利益,为了确立、维护或者转变某种社会幸福的分配原则与方式,而结成的社会集团。
一定时代人的社会价值的区分标准,是由一定时代的主导生产力决定的。在部落融合的牧业时代,因为人们所能左右的,并不是能产出多少(牲畜的繁殖水平是由“天”定的),而是能否保有自己的生产成果,或者掠夺别人的生产成果,又由于原始社会血缘纽带的保留,因此,英勇善战,能征服他族的部族就整体地成为服务于生产的部族——掌握社会幸福的贵族,相反被征服而接受贵族保护的部族就成了直接从事生产的贱族;在种植时代,由于耕地对种植的决定性,拥有耕地的人又结成了掌握社会幸福的地主阶级,没有耕地的人就成了受佣于人的农民;进入工业时代,由于资金投入对工业生产的决定性,拥有财富的人又结成了掌握社会幸福的资产阶级,没有财富的人就成了受雇于人的无产阶级。因此,以此类推,到了科技时代,由于人,人的知识、 智能对科技生产的决定性,社会人的阶级区别当然又要以社会主义的知识、智能为标准了——否则怎么说“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