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4)
2015-12-31 01:08
导读:由于重视发展多种经营,朱德多次出席有关家畜饲养业、水产 养殖 业、 渔业 、畜牧业、蚕丝、茶叶生产等业界的会议,发表讲话给予支持和指导。他的
由于重视发展多种经营,朱德多次出席有关家畜饲养业、水产
养殖业、
渔业、畜牧业、蚕丝、茶叶生产等业界的会议,发表讲话给予支持和指导。他的思想,已经不是停留在传统的农业,而是把第一产业扩展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发展,虽然当时没有三个产业的概念,他的发展主张即是这种思想元素。
(六)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勤俭办一切事业
朱德在新中国刚成立时就指出:搞建设主要靠自己,不是靠外援。不是不要外援,而是要把自力更生看作是主要的[32]。他一贯主张要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勤俭持家,勤俭办一切事业。这是从中国是个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大国这一国情出发的,是从中华民族具有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出发的,从人类长远发展必须爱护环境、节省能源出发的。他认为,中国还不富裕,需要勤俭;即使富裕了,也还需要勤俭,因此,他写下这样的话:“从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勤俭建国家,永久是真言。”[33]他还说:“我们党是真正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只有我们才能用这么大的力量和时间来改造社会,不但要改造经济,而且还要改造思想意识和道德风尚。旧习气不可能一下子除掉,沾染旧习气也很容易。如果不养成朴素节约的习惯,生产无论怎样发展,人们的欲望也是难于满足的。”[34]
(七)发挥上海等沿海城市“母鸡”的作用,采取自由开放政策
早在1951年8月,朱德在看了一个关于上海的
调查报告后,致函当时的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薄一波,说:上海有全国经济地位,是城乡交流、内外交流的总市场,不久还能发展。“应把它作为建设新中国的一个‘母鸡’,在城乡交流、内外交流的有利条件下,将原有的公、私工业和技术,在公私两利、劳资两利中生产出新的机器,装备内地。”上海这样的城市,除粮食、煤炭、油、盐、棉布、钢铁,国家应予相当控制稳定市场外,其它各项“应采取自由开放政策”,“无论公私企业,公家让其自由发展,鼓励私人投资为好”。经过三大改造后,朱德仍然坚持以上海等沿海城市带动内陆地区发展的作用,仍提出“沿海作‘母鸡’”[35],指出:在国际局势已经趋向缓和的情况下,充分地利用我国沿海工业的基础是非常重要的。在目前和平共处时期,沿海地区的经济事业有可能得到大大的发展。因此,忽视沿海工业的利用,不仅会推迟我国的建设时间,而且会使我们的建设事业和资金积累上都遭受到严重的损失。[36]
中国大学排名
(八)主张发展旅游事业
朱德极为重视要地尽其利物尽其用,把一切资源都开发出来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来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从此出发,他很早就提出发展我国的旅游事业,他在1956年讲到山区有极高经济价值时指出,“庐山、黄山、莫干山等,风景优美,名闻世界,是很好的避暑和游览胜地”。[37]1957年八九两月,他三次讲到发展旅游事业问题。同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谈话说:要把所有的招待所、疗养地和风景区的房子都充分地利用起来,成立国际旅行社,发展旅游事业,外国人也可以来旅游,这是一笔很大的收入。[38]同城市服务部负责人在谈到发展旅游事业问题时进一步说,甚至还可以考虑,把祠堂、庙宇等也修起来,一是为国内服务,二是对外开放,为外国人服务。[39]同建筑工程部负责人谈话时说:组织旅行社,接待游人,这样可以赚大钱。[40]这些主张也说明,他这时就有了发展第三产业的眼光,不同于把旅游当作“游山玩水”资产阶级作风的“左”的看法。
(九)发展要尊重规律,订计划要留有余地
建国初,朱德就嘱咐从事
经济工作的同志要学会掌握“社会经济规律”,不要全凭主观愿望做事。他认为:订计划要留有余地,不要一下把计划订得很高,结果完不成;订低一点,超额完成计划,大家做起来也有劲。这不叫“右倾”。[41]
五十年代中期,在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的形势下和加快建设速度的要求下,出现了急躁冒进的情况,提出一些过高过急的口号和计划。对此,朱德认为:计划还是要平平稳稳,按部就班地去做。加紧生产,搞好财政,使大家的生活逐步好起来,这是很需要的。[42]他指出: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如果不靠发展经济建设来改善人民的生活,就等于取消了社会主义,这是右倾。”[43]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吴殿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