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台海两岸关系的实象(2)
2016-03-24 01:08
导读:贰、「一国良制」与两岸关系 所谓「一国良制」的「一国」,应该是指谓一个「中国」,而不是一个「台湾国」吧?既然,「一国」是指「一个中国」,
贰、「一国良制」与两岸关系
所谓「一国良制」的「一国」,应该是指谓一个「中国」,而不是一个「台湾国」吧?既然,「一国」是指「一个中国」,那么在论述「两岸关系」之前,应该探讨「中国」是什么?始能洞察「两岸关系」的实象。一、中国是什么?「中国」这个名词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后才有的。依据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授庄万寿之研究,中国是含有相对关系的复词,「中」是用来与「外」相对的。所以「中国」是指文明的「中央地区」,是民族自我中心偏见所形成的文化空间。目的是要与非文明的「外围地区」有所区别,三千年来「中国」的各种意义,都是这个概念的引申。在上古西周、东周时代,「中国」一词主要有下列三个意义:
1. 中央政权的所在地 ── 「中国」一词最早见于周成王时(公元前十一世纪),「国」字,甲骨文、金文都作「或」,从戈从口(城垣),是用武力守卫的城邑;「中国」则是都城、京都的意思,引申为中央政权的所在地或地区。诗经民劳篇:「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其意思就是居中央,要来统治四方。
2. 黄河中下游(中原)各国 ── 「周人」属华夏族,在打败东夷的「商人」之后,分封其血亲及功臣在黄河中下游流域,建立许多诸侯国,自称为中国或诸夏。当时的中国,包括:晋、卫、齐、鲁、郑等国,自认为居于世界的中央,东南地方的吴、越、楚国等百越、蛮夷及西北地方的戎狄诸族皆不是中国。
3. 华夏族与四邻各族的对称 ── 古代典籍,如「春秋三传」、「国语」、「国策」、「史记」等每举「中国」以与四方异族对称。如所谓「夷狄」、「四夷」、「蛮夷」、「戎狄」等皆非中国。华夏族自认为中国是有文化道德的地区,而卑视夷狄外邦。秦汉以后,「中国」之意义,除部分文献保留了与夷狄相对称的种族主义优越意识之外,主要多指「中原」地区,而不是国家名称。凡是进占「中原」者,皆自称「中国」,所以「中国」实为地区名称。换言之,数千年以来,东亚大陆的黄河流域之主要政权,从夏、商、周、到明、清的帝国名称都不叫「中国」。由此可知,历史上根本没有所谓「一个中国」的问题。十九世纪以前的「中国」一词,并非现代意义的国家名称,而是一个地区与族群的泛称。而中华人民共和国自认为与「中国」划等号,因为他们统治中国地区。如果把自己统治下原非「中国」的土地与「四夷」的异族皆视为「中国」、「中国人」,是则,「中国」一词乃成为「中央」统治者不断扩张,进而收编异民族的政治图腾。 1那么,「中国」岂不变为帝国主义的代名词了?但是,在「积非成是」的结果,今日「中国」(China) 在半世纪以来已成为世界公认的国家名称,那是指当今由中国共产党所统治的国家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和日本、美国、英国、法国、俄国一样已被指谓为一个国家。是以,如果今日统治台湾的政权,也自称为「中国」的政府或主张「一个中国」就是中华民国的话,是不可能被世界各国所承认的。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