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道德建设以人民服务

2016-05-23 01:00
导读:政治论文毕业论文,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道德建设以人民服务论文模板,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免费提供指导材料: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道德建设以人民服务为核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道德建设以人民服务为核心的依据

王丽

 

摘要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须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为人民服务的核心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有些人的为人民服务的道德理念甚至发生了动摇。本文阐述了为人民服务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核心的科学依据,认为为人民服务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宗旨,反映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制度的客观要求,是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中介和精神基础。从而得出结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弘扬为人民服务的道德精神不仅重要而且非常必要。

关键词  为人民服务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我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对我国道德进步产生着双重效应。1方面他改变了人们的传统道德思维定势,以新的理性思维更新道德观念。1些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道德观念被崇尚。另1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商品价值关系属性也容易造成对道德进步的负面影响。如价值失衡现象、金钱价值泛化,资本利润追求最大化导致出现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偷税漏税等情况。因此,必须加强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大力弘扬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强化为人民服务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积极进行道德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科学的动力源泉和价值规范,促进和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所谓道德建设的核心,就是道德建设的灵魂,他决定着社会道德建设的根本性质和发展方向,是统率1切道德原则、道德规范的指导思想。道德领域中所有的道德现象都要受道德核心的制约和规定,并以这1核心作为其出发点和归宿。在改革开放、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势下,我们的道德建设应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这具有着深刻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

1、为人民服务是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核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宗旨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chan党宣言》曾深刻地指出:“过去的1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这不仅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宗旨,同时也是对无产阶级人生观、道德观的初步概括。在马克思和恩格斯之后,列宁和他的战友们坚持和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在回答时代提出的新问题的同时,继续阐述了无产阶级的人生观、道德观。1905年,列宁在谈到无产阶级文学为谁服务时指出:“它不是为饱食终日的贵妇人服务,不是为百无聊赖、胖得发愁的‘几万上等人’服务,而是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为这些国家的精华、国家的力量、国家的未来服务。”在这里,列宁从文艺这个侧面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1920年5月,列宁在《从莫斯科-喀山铁路的第1次星期6义务劳动到51节全俄星期6义务劳动》1文中,提出了“大家为1人,1人为大家”的思想。他指出:“我们要努力消灭‘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这个可诅咒的准则,克服那种认为劳动只是1种差事,凡是劳动都理应按1定标准付给报酬的习惯看法。我们要努力把‘大家为1人,1人为大家’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准则渗透到群众的意识中去,渗透到他们的习惯中去,渗透到他们的生活常规中去。”列宁第1次把无产阶级人生观道德观具体化为每1个人的行为准则,落实到社会主义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上,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人民联系起来,从理论和实践上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道德理论。

    毛泽东等老1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领导人民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坚持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共chan主yi道德的最高表现,也是毛泽东伦理思想的核心。毛泽东在毕生的革命实践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基本原理,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共chan党人和革命者的行为准则。他在《为人民服务》名篇中指出:“我们的共chan党和共chan党所领导的8路军、新4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1945年他又在《论联合政府》1文中,完整地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并明确地将其规定为中国共chan党和人民军队的唯1宗旨。至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仅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1条重要的政治原则,而且成为共chan主yi道德的核心,贯穿于毛泽东伦理思想的全部理论体系中,成为毛泽东同志马克思主义伦理观最富有特色的部分。邓小平理论作为马克思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始终贯穿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道德追求。邓小平曾深刻地指出:“中国共chan党员的含义或任务,如果用概括的语言来说,只有两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1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1党员的最高准绳。”作为1个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者,邓小平总是把能否真正“富民”、“利民”作为为人民服务的实在尺度,他对3个有利于的阐释,对共同富裕的强调和追求,无不体现着这1思想。党的第3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江泽民也明确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1个显著标志。”在3个代表重要思想中,明确提出中国共chan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1思想以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人民服务思想在当代的凝结。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又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虽然这1理论在实践中正不断发展,不过它的实质和核心不会变更,那就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胡锦涛总书记曾指出,相信谁,为了谁,依靠谁,是否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以人为本的理念堪称是为人民服务思想在当今时代的提炼和升华。

    从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到列宁提出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再到毛泽东精辟地概括为“为人民服务”,到邓小平重申“1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1党员的最高准绳”,直到3个代表重要思想中明确提出中国共chan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大体上反映了为人民服务作为共chan主yi道德核心的形成、发展、完善的过程,也正充分体现了为人民服务作为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的精神实质,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宗旨。

2、为人民服务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的客观要求

道德是社会的意识形态之1,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它由1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所产生,又为巩固和发展这1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服务。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虽然有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商经济和中外合资经济等,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生产关系的主流和本质,它代表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在分配领域中,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些都不仅对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提出了客观要求,而且也使它有了坚实的社会经济基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客观要求,不论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从社会政治制度来看,我国是1个人民当家作主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这也要求我们把人民群众作为最高的价值主体,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基本的价值取向。所以,为人民服务既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要求,也是同我国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的发展相1致。

3、为人民服务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是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中介和精神基础

市场经济不只是1种单纯的、孤立的经济现象,它同时也是1种文化现象。19世纪中期以来的西欧的商品经济发展是以个人为本位的“资本主义文化精神”作为价值中介的,而在本世纪60年代以来经济腾飞的日本和亚洲“4小龙”,是以家族集团为中心的“儒家资本主义精神”为价值动力资源的。这揭示1个道理,如果没有1种相应的文化精神和价值理性作定向定位的机制,要发展现代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是不可想象的。我国要大力发展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就应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并且应以社会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同志式的互助合作、平等友爱、竞争激励、共同前进的关系为基础,这决定了它所需要的必然是以社会为本位的社会主义文化精神和价值理性为依托,这便是社会主义道德价值体系之核心—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1些人却对要不要提倡为人民服务产生了怀疑甚至是动摇,认为市场经济是1种“求利”的经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功利行为和为人民服务的超功利性之间,似乎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价值取向。而实质上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为人民服务之间是相互协调的关系,具有内在的统1性。为什么这样讲呢?市场经济是与发达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相联系的1种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它以市场为纽带,以商品货币为媒介,把生产者与消费者、个人与社会联结在1起。商品具有2重性,即价值和使用价值。只有通过市场交换,消费者认可、购买了商品,商品的价值才能实现,利润才能获得。所以经营者要想通过市场为自己牟取更大的利益,就要更好地为他人和社会服务。这里实质上已内在地蕴含了利己与利他、盈利与服务的统1。马克思曾深刻地揭示这种统1性,他说:“谁要生产商品,他就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而且要为别人生产使用价值,即社会的使用价值。”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受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制约,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着本质的区别。这就决定了在道德建设领域必须高扬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旗帜。众所周知,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着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的性质。生产资料私有制占主导地位的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贫富两极分化,剥削、压迫、政治经济和社会的不平等,人性的抑郁、焦虑和异化,自然资源的掠夺和生态环境恶化等所造成的以邻为壑。建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要特征的社会主义制度,是消除上述现象的根本途径。社会主义社会人与人相互关系的性质,决定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在生产目的、运行机制和分配方式等方面,把商品经济本身所客观具有的利他、服务的属性凸显出来,将其服务的对象指向广大人民群众,并在实现“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实现商品生产者自身的特殊利润同国家人民的共同利润的相结合,于是达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1。由此可见,为人民服务决不是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毫不相干,更不是与之根本对立,相反,为人民服务应该植根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特殊本性之中,也只有这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能有无限的发展前景。因此,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为人民服务注入了新的内容,为人民服务理所当然成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价值中介和精神基础。为人民服务不仅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和集中体现,而且也是市场经济的1条基本原则。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为人民服务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义利观,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大力倡导并努力实践为人民服务。

4、为人民服务是实现道德价值的动因和精神支柱,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要求

在阶级社会中,任何道德类型都是1个多层次、多维度的复杂体系,而要使复杂体系整合为1个有机整体并发挥其不同功能,就必须有1个共同的精神支柱和价值原则。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正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和价值动因,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集中体现,从而使社会主义道德的原则和规范、要求和目的得到实现,并体现道德的高尚性质。何谓道德,怎样才算有道德?用1句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要有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奉献的精神。道德就是使人们能够时时处处想到别人,想到国家和社会,能够设身处地、推己及人、服务他人,使他人能够因同自己的相处而得到益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德国哲学家、伦理思想家康德认为:“道德之所以有如此崇高和美好的名声,就是因为它总是伴随着巨大的牺牲。”而1个有道德的人在实践服务他人、献身社会的崇高行为的过程中必然会使自己的道德觉悟不断提高,思想境界不断升华,由此受到社会的尊重,使身心获益。中国古代思想家们也正是从这1意义上来理解道德的。东汉时刘熙根据“义以音声,字从音造”的传统,认为“德者,得也,得事宜也”,这就是说,道德中的“德”字的音,,是从得到中的“得”而来的。因此,所谓“德”就是在人和人相处时,要把这种关系处理合适,使他人和自己都能有所得。东汉时期最著名的文字学家、《说文解字》的作者许慎更明确地说:“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意为:1个有道德的人,在同别人的相处中,对外,要使别人有所获得,对内,还要使自己有所获得。中国古代先秦时期的思想家老聃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己与人,己愈多”。意思是“圣人”不事积蓄,全部都帮助了别人,自己反而更加富有;全部都给予了别人,自己反而越来越多。如果我们赋予其新的意义,从道德上加以理解,很具有启发意义。这就是说,1个人越是能够为别人做好事,那么自己在思想上和道德境界的提高上,就能够收获得越多。为人民服务就是这样1种献身精神,这种献身精神的大小是同道德的升华成正比例的。从众多的先进楷模的行为中可清楚地看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道德的核心,就是他们所体现出来的这种崇高的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也只有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千百年来被反复提倡,并为社会各阶层所认同和笃行,成为贯穿始终的道德价值动因。

[1]  

    上一篇:中苏农业集体化成败得失的比较_政治毕业论文 下一篇: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象征策略及政治功能_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