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道德养成、道德内化及其对未成年公民道德建设(2)

2016-06-27 01:00
导读:道德内化和道德养成的辩证联系较之两者的区别更为重要。概括地说,它们都以人为研究的主体,都研究人的道德,都是对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人们的社会

  道德内化和道德养成的辩证联系较之两者的区别更为重要。概括地说,它们都以人为研究的主体,都研究人的道德,都是对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人们的社会关系的反映。具体地说,它们的辩证统一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道德养成是道德内化的基础,道德内化是道德养成的深化。道德养成旨在使人形成一种定型的道德习惯,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境界,从而积淀成牢固的道德素质。可以说,道德养成是经过反复锤炼而形成的道德思维方式和道德行为方式的统一体,是由被动道德要求向自动道德行为转化的结果。 另一方面,
  道德内化是道德养成的继续与延伸。道德养成是为了使得外在的社会道德要求内化为道德主体的内在素质,从而提高自己选择道德行为、择善而从的能力。而道德行为能力和良好的道德习惯养成,也体现着道德品质的发展状况,同时又是道德行为的自动化过程,是由不经常的道德行为转化为品德的突破点,是品德发展的质变的指标。[3]这样,通过道德内化使得经过养成积淀的道德品质进一步固定和积累,使道德主体上升到更高的道德境界。
  第二,道德内化和道德养成的目的相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道德品质的形成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培养道德品质可以根据道德个体不同的情况进行,或从提高道德认知入手,或从激发道德情感入手,或从培养道德行为习惯开始,也可以几方面齐头并进、相互促成。但是无论是从哪一个环节入手,其最终的落脚点都是相同的,即都是为了把道德主体塑造成具有良好行为习惯、优良道德品质和完美道德人格的人。
  
  二、道德内化和道德养成的相互作用机制
   大学排名
  道德内化和道德养成不仅存在着上述辩证统一的关系,而且客观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机制,并通过这种作用机制来保障道德主体的道德行为习惯养成和道德品质的形成和确立。
  (一)道德养成促进道德内化的作用机制
  1.约束规范机制
  约束规范机制是依靠个人的自我约束和社会的外在约束来规范道德主体行为,有些还要由一定机构或社会组织来实施、评价和监督的。个人的自我约束是道德主体借助于教育、感化和社会舆论的力量,通过学习、修养而形成的自我行动中的自觉约束,它反过来又会促进道德主体的道德内化,使社会的道德规范和原则与道德主体个人的自觉约束在相互作用中得到统一。
  社会的外在约束主要是通过法律、法规、纪律、制度等的制约来完成的。如法律、法规,它们往往以强制性规范的形式,将该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要求予以确认,使部分社会道德成为道德主体在法律上的义务,并对严重违反社会道德的行为给予制裁,从而起到规范、约束调控社会成员行为、维护社会生活秩序的作用。
  通过对行为的这种约束,逐渐使道德主体把社会所倡导的道德原则和主要道德规范转化为自己的内在道德需要,以促进道德主体自身的道德内化,使道德主体在不断投身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认识和行为逐步达到统一,实现道德养成和道德内化的共同目标。
  2.教育训练机制
  教育训练机制就是通过各种教育训练方式的综合作用,使社会的道德要求真正对道德主体的理想、信念、行为方式和生活规则发挥作用,并逐步内化为自身稳定的行为模式和人格特质,从而使道德主体自觉地按照合乎社会要求的道德律令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并养成稳定的习惯。
  教育训练机制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学校、家庭与社会应按照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统一道德规范和道德价值标准。在家庭中,父母应该充分认识到,教育训练子女尤其是未成年子女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对其一生发展的重要意义,克服溺爱、放纵、体罚等不良家庭教育方式,真正成为道德训练机制的践行者。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对学生道德习惯的养成起着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的作用。正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要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习惯要在学校养成。”对未成年人来说,在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应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要求,以及教育部修订的《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规定,进行养成教育和行为训练,在此基础上再提高标准要求。社会德育是家庭、学校和单位德育的延伸、补充和拓展,而且因其德育资源丰富、感染力强,从而导致社会德育具有极大的覆盖面、辐射力和渗透性。[2]因此,道德养成要充分利用社会德育的资源,营造和优化有利于道德主体优良品德生成的环境氛围,培养良好的社会文明风尚,以使他们“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也应时刻注意社会不良环境对人们尤其是未成年人道德养成的副作用,花大力气整治道德建设的社会大环境。 す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刘胜梅 陈延斌
上一篇:五四时期易白沙的思想贡献(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