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发展:国家化与国际化(1)(2)
2013-06-03 02:28
导读:经济全球化使得企业的内外部环境超越了国界,会计也不能仅满足一国的要求。会计发展必须体现国际化的要求。对此,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工作最为引
经济全球化使得企业的内外部环境超越了国界,会计也不能仅满足一国的要求。会计发展必须体现国际化的要求。对此,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工作最为引人注目。国际会计准则不仅能够减少各国会计准则的制定与生产成本,而且还能够促进国际会计的协同,促进国外投资的发展。在国际会计准则(现为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制定过程中,为了赢得世界范围内最大程度的支持,实现会计国际化,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采取在原则上力求统一,在具体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上力求灵活多样,以便不同的国家尽可能接近会计准则的基础上进行选择。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工作卓有成效,包括美国在内的很多国家或者要求公司按照统一的国际会计准则编制会计报表,或者要求以国际会计准则为蓝本制定本国的会计准则。欧盟是在会计国际化工作中取得最大成就的政府间国际组织。在欧盟正式颁布的要求各国执行的指令中,与会计和财务报告事项直接有关的指令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如第4号指令采用了英国会计长期遵循的“真实与公允”指导思想,极大地影响了欧盟其他成员国的会计制度和实务。另外,1995年欧盟就放弃发展其特定会计准则的长期目标,转而要求其成员国直接以国际会计准则作为编制财务报告的基础。
三、国家化与国家化的协调:会计发展的保证
会计的产生和发展,受制于它赖于存在的诸多环境因素,深深根植于各国特定的政治、经济、法律、思想、文化等社会因素中。虽然各国政治、经济、法律体系、文化教育与科学技术等因素影响和制约着会计的发展,但是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避免,会计国际化已经是有目共睹。因此,会计的国家化和国际化缺一不可。我们认为,会计首先是为本国经济服务的,然后才是国际化的问题。会计的发展应立足于国内,在国家化的前提下,进行国际化发展。国际化的前提条件是不与国家化相冲突,如果会计失去了为本国经济服务这个起码的前提,即便是百分之百的国际化,也无存在的环境和意义。实现会计的健康发展,会计的国家化和国际化必须协调发展: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1、会计发展必须与特定环境相适应
不同国家的资本市场发展阶段、程度不同,会计报表使用者所关注的内容不同,会计报告的目的也不同,会计的发展必然会存在差异。而且,会计的国际化可能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技术标准国家化,它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国家利益,如国家经济增长、税收利益、跨国公司利润变化、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国际资本流动变化等,更甚至于国家社会制度和经济体制差异、传统文化、社会习俗等都在会计国际化中体现。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全部实行会计国际化,即便是美国也如此。虽然当前的国际会计准则基本上是英美等发达国家制定的,体现英美等国的利益,但是美国在是否采用国际会计准则的问题上,持相当谨慎的态度。
公允会计是另外一个例子。虽然历史成本计价的缺点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如果大规模的采用如环境不相适应的公允价值属性进行会计计量,结果可能会适得其反。“公允”的客观性和真实性是与发达和完善的市场体系、极为活跃的被计量资产的市场、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等等相联系的。没有相应的客观环境,就无法实现“公允”。为此,我国在2000年紧急修订了不久前颁布的《债务重组》、《投资》等5项会计准则。
此外,采用统一的国际会计准则并不一定意味着会计信息的高透明度。影响财务报表质量的因素很多,除了会计准则外,还与特定的环境有关,如经理人员、审计人员的动机,投资者的受法律保护程度等等(Ray Ball,etc.,2000;Jere R.Francis,etc.,2001)。Eccher和Healy(2000)运用我国B股市场的会计数据进行研究后,发现运用国际会计准则生成的信息并不比运用中国准则所提供的信息更有用。
2、成本-效益的均衡
会计是一种降低交易费用的制度安排,在会计的制度变迁过程中,更应该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在经济全球化下,会计国际化能够降低交易参与各方的交易费用,能够避免各国由于重复制定准则所需的费用,能够降低国际证券市场的监管、协调等费用。但是,会计国际化对于经济不发达、市场基础较差的国家或地区来说,可能就是一种负担。一方面,根据发达国家发生的业务所制定的国际会计准则可能完全不适合发展中国家,因为这些交易在这些发展中国家极少发生,或者在发展中国家的特殊背景下才能发生。另一方面,会计国际化时将面临如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成本、会计人员的
培训成本、与国内其他法律的协调成本等,这些会计准则高额的转换成本可能让发展中国家难以承受。因此,会计国际化必须进行权衡,尽量减少会计国际化的负面影响。欧盟之所以要求从2005年起,欧洲所有上市公司都要提供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编制的合并报表,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直接采用国际会计准则所花费的成本比欧盟自己制定一套准则的成本更小,以及欧盟内的不少国家原来是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成员,且经济较为发达,采用国际会计准则的阻力较小。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3、积极介入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
在会计发展的过程中,不仅仅要借鉴和吸收国际会计准则和一些发达国家准则中的有用成分,更应该积极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在欧美主导的国际会计标准体系中注入新的力量,使这个体系更加成熟和完善。使国际会计准则更多的代表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体现发展中国家的声音,减少会计准则的协调成本。更重要的是能够向世人展示我国会计改革的成功经验。
参考文献:
1. 陈轲、凌飞,“试论会计国际化与国家化的辩证关系”,《财会月刊》,1997年第9期
2. 龚兴隆、周斌,“关于处理会计准则国际化与国家化关系的几点思考”,《会计之友》,2002年第10期
3. 蒋平、高剑,“从当前我国会计环境看会计国际化”《当代经济》,2005年第5期
4. 杨照华,“会计法治与市场经济”,《会计研究》,2000年第7期
5. 曾俊霞、方萍、王剑,“对会计国家化和国际化的思考”,《财会月刊》,2000年第8期
6. 王松年主编,《国际会计前沿》,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