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浅析公允价值会计的理论基础及应用(1)

2013-06-01 01:23
导读:审计论文毕业论文,浅析公允价值会计的理论基础及应用(1)论文模板,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免费提供指导材料: 公允价值会计(FairValueAccounting)是指以市场价值或未来现金流
公允价值会计(FairValueAccounting)是指以市场价值或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作为资产和负债的主要计量属性的会计模式,其核心是公允价值的确定。公允价值会计的产生首先是会计计量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

  一、公允价值会计产生的理论基础

  (一)会计目标的变迁

  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最终服务于会计目标。多年来,会计目标一直是各国会计学界研究的焦点,其中,以美国的研究最为突出。美国会计界在20世纪70、80年代形成了两个代表性的会计目标流派,受托责任学派和决策有用学派。

  就受托责任学派讲,受托责任之所以存在,其根本原因在于资源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而与之相应的决策有用学派的理论不仅要求两权的分离,更重要的是,还要求社会资源的分配是通过资本市场进行的,也就是说,资源的委托与受托关系是通过资本市场建立起来的,其涉及的利益主体更趋于多元化。可以说,它们并不是两个完全对立的学派。从根本上说,两者都强调会计要为所有者的委托负责,只是在具体内容上各有侧重。受托责任学派更加强调受托人的经管责任,将重点放在受托人与委托人的关系上;而决策有用学派则强调会计信息对企业以外的各利益主体的重要性,即会计信息要为其决策提供依据。

  由于现实的会计工作多以如实反映经营者的受托责任为目标,历史成本便成为会计计量的主导模式。但是,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2000多家金融机构因从事金融工具交易而陷入财务困境,但建立在历史成本模式上的财务报告在这些金融机构陷入财务危机之前,往往还显示“良好”的金融业绩和“健康”的财务状况。究其原因,因为在现有的会计理论中,会计计量是建立在历史成本基础之上的,历史成本是资产实际发生的成本,反映了资产或负债在实际交易中的历史记录,是以反映受托责任为会计目标的。按照历史成本计量时,只能反映己发生的成本,而不是未来可能发生的成本。然而,在计量衍生金融工具时,由于其初始投资很少或者为零,且在未来结算,其签约时的初始投资(历史成本)并不能反映其价值和风险情况。并且在持有期间,由于其价格的波动较大,历史成本难以追踪市场价值的变动情况,使相关性和可靠性受到很大影响。此后,人们开始更加关注如何使会计计量能够为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对其投资、信贷等活动更为有用的信息,会计目标开始更多地倾向于决策有用观。会计目标的这种转变,是公允价值这一计量模式产生的重要前提条件。

  (二)会计计量理论两大部分的变迁

  从表现形式上看,会计计量主要包括两大部分:资产计价(assetscaluation)和收益决定(incomedetermination)。会计计量两大部分在现实经济环境中的不断发展完善,也是公允价值会计产生的重要原因。

  1.资产计价模式的变迁

  20世纪50年代以前,人们普遍倾向于从成本的角度理解、界定资产,因而当时资产一般都是指企业通过实际交换行为所取得的实际资产,或是通过一定簿记规则形成的账户借方余额(CAP,1953)。但随着各个不同学科的相互渗透,会计学界在此后的理论研究中,也开始逐渐接受经济学中关于资产的概念。这体现在美国会计学会(AAA)在1957年的一份报告中,该报告指出:“资产是一个特定个体从事经营所需的经济资源,是可用于未来经营的服务潜力总量。”该定义强调了资产的价值,而不是企业为取得该资产所实际耗费的支出。但是,该定义只重视资产的存量特征,却忽视了企业拥有资产的目的,即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于是,到了80年代,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则把资产定义为“因过去的交易或事项而由某一特定主体所拥有或控制的可能的未来经济利益。”根据这一定义,资产计价应选择最能反映资产给企业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的计量属性。因此,理想的计量属性应当是该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这一变化不仅影响到整个资产计价模式的选择,而且为公允价值在资产计价上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论会计目标理论框架(1)网 下一篇:会计职业道德的失范与重塑(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