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审计风险模型的改进及实施障碍(2)
2013-09-24 01:12
导读:2.以风险评估为起点,有利于的提高 新的模型要求的审计起点为风险评估程序,其次才是针对重大错报风险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即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
2.以风险评估为起点,有利于的提高
新的模型要求的审计起点为风险评估程序,其次才是针对重大错报风险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即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在这一模型下,审计人员在审计的所有阶段都要实施风险评估程序,并将识别的风险与认定层次可能发生错报的领域相联系,实施更为严格的风险评估程序,而不能忽略固有风险的评估,直接将风险定为高水平。这就改善了旧审计风险模型在固有风险评估方面的缺陷,对于甄别者舞弊也具有一定的作用。
3.审计程序的设计有的放矢,提高了审计效率
新审计风险模型保证了师实施的审计程序有的放矢。新审计模型,首先要求实施风险评估程序,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除内部环境外还包括行业状况、监管环境、企业的性质,以及目标、战略和相关经营风险等外部环境,在此基础上分别评估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来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对于报表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应根据评估结果设定总体应对措施。对于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应以此为依据确定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两方面的审计措施结合,最终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
4.从宏观来看:顺应国际趋势,适应国内环境
纵观整个审计准则,新审计风险模型所代表的全新的审计理念,在一般原则与责任的审计准则以及其他具体相关的审计准则中都有体现,都强调对被审计单位及其所处内外环境的了解和评价。很显然,准则框架体系全面渗透着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念,要求注册会计师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观念贯穿于审计全过程。
三、我国运用新审计风险模型存在的困难
(一)风险评估所需数据的限制
评估被审计单位重大错报风险要求对企业的业务、状况、管理层,甚至企业所处行业整体的经营状况和市场状况等因素都要有比较清楚的了解。而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大多没有方面、方面等多元化的背景,数据积累严重不足。这是我们目前实施新审计风险模型的最大障碍。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二)会计师事务所运用这一模型进行审计的动力不足
一方面,新的审计风险模型要求审计人员在审计之前对企业各个方面进行了解,并且还需要有更多审计经验的合伙人及高级审计人员的参与,人员会比较高。另一方面,目前我国存在审计关系的失衡及审计责任的缺位,市场上仍然缺乏对高质量审计的需求。我国对审计人员的民事责任制度仍不够健全,审计人员被起诉的风险仍然较低。因此,在我国当前的执业环境下,绝大部分事务所没有动力投入巨大的成本来开展新的审计模式。
(三)审计人员的知识和经验储备不足
新审计风险模型的运用要求审计人员改变审计思路,熟悉被审计单位的行业状况,法律与监管环境,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经营目标、战略和相关经营风险,内部控制等知识,这需要审计人员扩大自己的专业知识领域,并具备很强的专业判断能力。但目前,我国审计人员总体而言综合素质不高,缺乏丰富的执业经验,职业判断能力还不是很强,而且长期以来,我国审计人员的知识背景和知识结构过于集中在会计审计方面,可能无法满足风险评估时对知识的多元化要求。
参考文献:
[1]王春华.浅析新准则下的审计风险模型.财经界(下半月刊)[J].2006,9.
[2]崔慧静.审计风险模型改进分析.财会通讯(学术版)[J].2007,4.
[3]张龙平,聂曼曼.试论新审计风险模型的理论进步与运用.审计研究,2005,4.
[4]罗洪霞.风险导向审计应用研究及思考.财会通讯(学术版),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