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国企视角的内部审计初探(1)(2)
2014-08-15 01:03
导读:(二)内部审计的权威性不够,审计权限受到制约 1.审计机构设置不尽合理。部分国企将内部审计机构设在财务部门,或将其与纪检、监察部门合并,且不
(二)内部审计的权威性不够,审计权限受到制约
1.审计机构设置不尽合理。部分国企将内部审计机构设在财务部门,或将其与纪检、监察部门合并,且不直接由企业的最高层领导负责。
2.部分领导人员重经营轻管理,对内部审计重要性认识不足,甚至认为内部审计可有可无,没有把其有机地融入到企业的管理体系中,使其真正担负起管理、监控的双重责任。
3.部分内部审计机构自身无作为,不能集中精力致力于内部审计的机构建设,工作缺乏创新。
4.内部审计机构不像财务、人事等部门掌握比较多的行政资源,是“清水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容易被边缘化,只具有发现问题的职能,而缺少追究责任的权力。
(三)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
我国有关内部审计的法律法规出台相对滞后,跟不上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即使某些法规涉及到内部审计表述也是很原则的,难以对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形成有效的法律保障,致使内部审计一直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遇到新情况新问题时,也缺乏有效的判断依据,难以认定复杂的问题。比如在实际工作中,会计法规和税法的规定对许多相同财务问题的处理方法是不同的,这就直接增加了内部审计人员判定类似问题的难度。
(四)审计人员数量不足,很难适应当前审计工作的需要
随着企业经营活动的多元化和
企业管理的现代化,内部审计的发展逐步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既要做到事中、事后审计与事前审计相结合,又要把审计工作贯穿于生产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发挥好防护性、建设性作用,这就对内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需要人员数量的保证,而由于国有企业机构设置、岗位编制等原因的限制,内部审计人员的数量往往不足,难以适应当前内部审计工作的需要。
三、加强内部审计的必要性
加强国企内部审计工作,是建立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是执行和落实
经济工作纪律的具体体现,既可控制和防范经营风险,又可使企业各项监管职责落到实处,及时发现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堵塞管理漏洞,提升管理水平,督促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近年来,许多著名的大企业,因为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致使多年积累起来的“家底”毁于一旦,究其原因,内部审计功能缺失是一个重要原因。
(一)加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可以有效防范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内部审计范围已从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扩展到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特别突出的是它可以评价资源利用的经济性和有效性,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有效性及其遵守情况等。内部审计可以渗透到各项管理活动中,通过对企业各项业务的熟悉和了解,不仅可以监督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还可以帮助企业找出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的薄弱环节,根据变化了的情况提出调整加强的思路和建议,促使企业决策者和经营管理者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使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制度与企业经营变化相适应,从而达到规避风险,或者使已有风险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有效维护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目的。
(二)企业内部审计贴近管理,熟悉情况,容易发现管理上的漏洞。内部审计人员对本企业的目标、各部门的职责分工、企业内部各项
规章制度、工作流程、生产经营情况等较为熟悉。而审计对象的相对固定性,又使其能动态地掌握被审单位的各种情况,及时、准确地判断出高风险领域和重要事项,有针对性地进行审计,以发现管理上的漏洞。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投资建设项目审计中常见的问题与审计对策
稀释效应与审计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