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国有企业改革对企业审计的影响(1)(2)
2015-04-25 01:10
导读:二、企业审计的现状 本文所讲企业审计是指政府审计中的企业审计。所以绕过主体直接讨论客体即对象的问题。 (一)审计对象及内容 “审计法”规定,
二、企业审计的现状
本文所讲企业审计是指政府审计中的企业审计。所以绕过主体直接讨论客体即对象的问题。
(一)审计对象及内容
“审计法”规定,审计机关对国有企业进行审计监督,并对国有资产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企业进行审计监督。在具体的审计实践中,审计内容包括多个方面。就近几年而言,审计内容主要包括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国有资产的质量、重大经济决策得失、企业和个人遵守国家财经法纪情况等问题。
但是,随着国企改革的逐渐深入,越来越多的问题出现,对那些占有国有资产,而国有资产又不占控股地位或主导地位,但控制着国家重要部门的企业,审计机关能否进行审计,也值得研究。特别是今后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对国有企业的出售问题、国有企业向非国有单位转让国有资产或股份的问题如何审计,也值得探讨。
(二)审计方法
现阶段审计方法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不使用抽样方法或使用简单抽样方法。对国有企业的下属规模较小的单位进行审计时,有时仍采用详细审计方式。详细审计要耗费大量的人力、时间,要进行大量的重复劳动,审计成本高,审计效率低。随着企业经济活动的日益复杂及会计核算的逐渐规范,详细审计的适用范围越来越受到限制。现阶段更多采用的是抽样审计方法。在会计事项不断增加、内容日趋复杂的今天,进行全面验证将耗费巨额成本和大量时间。同时,随着管理理论的现代化和管理手段的科学化,经济组织的内部控制制度日趋完善,能够起到保护财产安全完整和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可靠的作用,这使得抽样审计成为可能。现阶段企业审计中主要采用的抽样方法都是比较简单易行的方法,如任意抽样法和判断抽样法。前者审查结果缺乏科学性和可靠性,审计人员也承担较大的审计风险。因此这种方法在实际中运用并不多,更多使用的是后者。后者是根据审计人员的经验判断,有目的地从特定审计对象总体中抽查部分样本进行审查,并以样本的审查结果来推断总体的抽样结果。但由于该方法是审计人员在总结自身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其成效取决于审计人员的经验和判断能力。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2.顺查法与逆查法并存。顺查法是按照业务处理的顺序逐一核对、依次审查、操作简单、审查结果能够做到全面、系统、准确,但机械的审查核对费时费力,不易抓住重点,同时也不便于按照业务类别进行审查,不便于审计人员分工。逆查法是按照与会计核算相反的处理程序,依次对报表、账簿、凭证的各个环节进行审查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能从全局出发,大处着手,只审查有问题的内容,抓住实质,主攻方向明确,能够节约一定的人力、物力,提高审计效率。
3.运用简单的检查方式。现阶段审查会计资料运用的检查方式主要有询问、审阅、核对、复核、分析、比较等方式。这主要还停留在账存数的审计上,若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较弱、账实数有较大出入的话,承担的风险就很大。
4.开始注重风险规避。许多审计机关已开始从传统的账项导向审计向系统导向审计转变的尝试。
系统导向审计把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和有效实行作为发现财产和会计记录存在错弊的基础,既能有效控制审计风险,又能全面提高审计效率。
5.计算机审计得到广泛应用。随着业务量的成倍增长、会计事项的日益复杂和越来越多企业使用电子帐甚至运用完整的信息系统,手工审计的局限性已日益凸现出来,在企业审计中,计算机审计越来越得到重视并开始运用于实践当中。
三、国有企业改革对企业审计提出新的要求
(一)国有企业改革对企业审计带来了诸多挑战,业务经营的复杂化、资产重组及股权转让中出现的不规范行为、竞争的日趋激烈等诸多方面都使审计难度及风险加大。
1.业务经营的复杂化。国有企业的经济业务越复杂,审计人员承担的审计风险就越大。虽然能搜集到很多有力的审计证据,但仍难以证明其经济业务的实质。在此种情形下,往往要冒很大的审计风险。如:关联方交易;非常交易;非货币性交易;主营业务严重亏损或利润率远低于三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