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审计与审计现代化(1)(3)
2015-11-14 02:04
导读:3.审计方法由系统导向审计法取代账表导向审计法。这种审计方法的出现与审计目标改变分不开的, 由于审计主要目标已不再是强调发现记账差错,而是验
3.审计方法由系统导向审计法取代账表导向审计法。这种审计方法的出现与审计目标改变分不开的, 由于审计主要目标已不再是强调发现记账差错,而是验证财务报表是否真实、公允地反映被审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这种方法强调对内部控制系统的评价。如果评价结果证明内控系统值得依赖,那么,在实质性检查阶段只抽取少量样本便可以得出审计结论。如果评价结果认为内部控制系统不可靠,那么,就应根据内部控制的具体情况扩大审计范围。
在系统导向审计方法发展过程中,风险导向审计方法代表了现代审计方法的最新趋势。它强调审计战略,要求制定适合被审单位状况的审计计划,要求不仅应进行与会计事项有关的个别风 险分析。而且应进行涉及各种环境因素的综合风险分析。它迫使现代审计从系统导向转向业务导向, 这对当代审计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4.电算化使审计技术手段实现了从手工操作向电子计算机审计的转变。这不仅有助于审计工作者提高效率和质量,而且对审计理论和实务的未来都产生重大影响,可以预见,未来的审计将成为数据库的审计,审计工作者主要精力将集中于编制、保存和确保数据库程序方面。
上述变化,都与战后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民主
政治和社会进步相适应的,审计越来越显示出活力及重要作用。从上述变化,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20世纪40年以来的审计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审计。现代审计对中国的影响
中国原本是世界上审计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它曾创造了灿烂的审计文化。明清时随国家逐渐落到西方先进国家后面。鸦片战争后,伴随着帝国主义势力入侵而出现的某些具有近代资产阶级性质的新制,包括对审计制度的革新,但终因国家社会经济落后,政权腐败和堕落力量顽强而流于空谈。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20世纪初叶,欧风东渐,西方先行者的现代审计理念和实务经验走进中国,现代意义的民间独立审计开始出现。1918年,中国诞生了第一个民间审计职业事务所。到了20世纪30年代中叶,初步形成了一支会计、审计职业人队伍大约1300人。1930年1月,第一部中华民国会计师条例公布实施,第一次以立法形式确认了会计师职业的法律地位。
在解放前的中国,由于工商业处于幼稚阶段,会计审计学术不发展,沿袭旧式簿记法者居多。故此,工商企业审计一般为详细审计。审计理论研究也多以详细审计为主要内容。这个时期,中国会计审计学者努力探索西方先行者的现代审计理论与实务经验,并将其引入中国。诸如:1907年东京出版的中国留日学生谢霖与孟森合作编撰的《银行簿记学》,是中国学者最早介绍西方
会计学著作之一,对中国审计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1933 年初,中国著名会计师徐永祚主办的《会计杂志》成为最早将西方会计审计文化介绍到中国的桥梁。著名会计审计学者潘序论与顾洵合作的《审计学》是中国20世纪3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审计学术著作。
这个时期,国家审计制度,随着西方国家政体组织形式引入,进行了一些改良,无论哪一届政权,都有独立审计机构(隶属关系不断变化)、独立审计人员及法律条文,审计实务方面,以岁入岁出财务审计为基本审计形态,在审计处理方面,有些甚至优于西方先行者。然而,由于政权腐败,审计监督制度不能真正实施。
20世纪30年代初至40年末,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都曾实行过审计监督制度,它是加强苏维埃工农民主政府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机制的初步尝试。根据当时的《审计条例》规定,政府审计实行岁入岁出总预算和总决算审计,这是审计监督的实质性内容。它不仅保证了财政统一,而且是进行经济管理的必要手段,因为只有通过审核财政总预算和总决算,才能防止全局性浮支浪费现象发生,从而使财政收支适合于当时革命战争需要。这是中国审计近代史上一个重要事件。现代审计在中国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新中国的诞生,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结束。审计因没有独立建制而寓予监察和经济专业监督之中。